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被打出来的孝子,是家长们想要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小学生都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经常会做出让家长生气的事情,这时候家长棍棒在手,孩子还敢再造次吗?
家长:我的孩子我可以打,但老师不行!
中小学生都非常的活泼好动,在家家长头疼,在学校老师也是同样头疼,尤其是一个班有好几十个孩子,所以管理起来非常的费时费力。于是有些老师就用简单暴力的方法惩罚学生,比如用手掐孩子身体,用尺子打学生手掌,更有甚者直接扇学生巴掌。
也许这些被打的事情,学生在家里也经历过,家长可能在生气时也忍不住动手,但如果是老师做的就另当别论了。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打后,轻者直接找到学校,让老师当面道歉,重则直接告到教育局,让老师直接丢了饭碗。
无论哪种结果,都是老师不想看到的,所以现在很多老师感到无能为力,打不了骂不了,讲道理还不听,到底应该如何管教。在这种工作氛围下,老师的工作也进展得非常不顺利。
最后有老师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抄写代替“体罚”。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就让他们抄写课本上的知识点。这样做不仅能避免家长们的投诉,还能让学生提高成绩,简直是一举两得。
老师认为惩罚抄写一遍两遍太少太简单,于是十遍,一百遍成为了家常便饭。犯错误的学生回家后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作业,还要完成额外的抄写作业,经常写到半夜才能结束。于是,抄写惩罚也引起了家长的不满,影响到学生的正常休息,也就是变相的体罚。
体罚对学生的伤害
首先体罚侵害了学生的健康权。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的阶段,身体的各项器官发育得还未成熟,暴力行为会对身体器官造成伤害,严重的会落下终身残疾。
其次是自尊心的损害,青春期的学生自尊心是非常强的,当众受到殴打或辱骂,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内心变得敏感,不敢与其他人接触,严重则会抑郁,有轻生的想法。
最后是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经常在学校受到体罚,会对学校产生抗拒心理。经常性的体罚会让学生逐渐变得麻木,感受不到体罚原本的目的。
体罚对学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打着“我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对他们进行体罚就是错误的。用暴力解决问题,只会让他们也变得暴力,觉得暴力是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小学的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校能惹怒老师的事情,80%都是与学习有关,要么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是考试成绩差。那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心平气和地告诉学生,上课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考试成绩只要努力就可以,认真就是最棒的。给予学生鼓励式引导,会比打压式教育更有效。
二:关心,不是干涉
要与学生多沟通多了解,无论是学校的学习还是生活上的琐事,让孩子有分享的欲望,才能在话语中找到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不要断章取义,对学生一直强调“不能、不行、不对”等口头禅。
三:接受学生的缺点,换位思考
人无完人,更何况还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他们叛逆和调皮都是很正常的。我们回想自己的中小学时期,是不是也是一个问题学生?所以一些小问题无伤大雅,我们也不用把问题放大,只需要小小的提醒,让学生知道这是不对的即可。
四:给予信任
信任是沟通的第一步,要想有效地沟通,就一定要建立互相的信任。
五:学会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不是吼叫不是打骂,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可能第一次没有成功,那就是第二次,第三次。在每次的沟通中,都会看到学生的进步,可能是一点点,但却是学生的进步。
中小学生正处于敏感时期,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会影响他们的一生,造成一辈子的阴影,所以避免体罚,无论出发点是好还是坏,都不是最好解决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