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优化***防控“二十条”发布、***防控政策放宽,预计四季度消费恢复仍然较为缓慢,2023年一季度有望显著回升。从中长期看,我国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态势不会改变,有望带动电商板块整体业绩回暖。
“降本”、“出海”成行业新热词
在各大电商巨头业绩增速放缓的背后,同样也预示着国内互联网电商用户增长逐渐见顶、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期。曾经激烈的“价格战”、跑马圈地已成为过去式,如今,众多电商企业潜心于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在用户留存和消费粘性上下功夫。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2022年,阿里全方面优化整体成本结构,控制各细分业务成本。中泰证券预计,阿里将控制包括淘特、淘菜菜和本地生活业务饿了么的销售和市场费用、关停投入产出比不清晰的业务,以减少运营亏损。
另一方面,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巨头们也重新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作为跨境电商贸易的先行者,阿里对海外业务早有布局,其旗下的B2C模式的速卖通在俄罗斯、巴西市场发展良好。但直到2021年,阿里进行组织架构大调整,新设立“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才把海外业务提到了集团最为重视的战略层面。此外,其他电商平台也纷纷推出跨境电商平台,以“0元入驻、0佣金”等优惠招商模式吸引跨境卖家,布局北美及东南亚市场。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出口1.4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在政策方面,自2015年以来国家已在全国设立了132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在全国海关正式复制推广,多个跨境电商专列先后开通并常态化开行,配套政策不断完善。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借助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布局、电商企业的模式创新、数字化与供应链应用融合等诸多优势,海外业务对寻求出路的电商企业来说显然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而从资本市场上来看,阿里等互联网巨头正处于历史性的估值低位。进入11月,港股电子商贸及互联网服务板块整体持续上行,反弹涨幅超40%。
据国信证券分析,2021年初以来,恒生指数本轮下跌实际为近20年最长的一次下跌,恒指及恒生科技估值分位数显著低于全球其他主要股指。展望后市,随着中长期经济增长信心持续恢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港股互联网公司基本面转好、股价向上动能充足,后续业绩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