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专门为“快品牌”在战报中留足了空间
仔细看所谓的“快品牌”,你会发现它和当初的“淘品牌”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和所在平台土壤、产品特点有高度关联,同时能够反过来为平台整体商业氛围赢得用户印象分和黏性的商家品牌。
那么为什么快手要如此卖力吆喝为商家提供一站式服务,以高ROI吸引商家参与,同时大搞快品牌?
外部的竞争压力是一个正浮出水面的威胁。
一方面,快手与抖音的竞争,已经从内容、明星、流量用户等层面,一路打进了电商层面。
而比起抖音在电商层面更强的“造星”能力,快手似乎差了一截——近两个月,电商领域最大的流量现象“刘畊宏女孩”、“新东方直播间”都出现在抖音这一边。
另一方面,是腾讯视频号生态逐步完善后,开始试水今年的618。
虽然视频号暂时还无法在电商数据层面对抖快两强构成直接威胁,但微信庞大的用户量和用户黏性在那儿摆着,加上背靠微信让视频号具有更强的私域属性,以及同为腾讯系未来的商业竞争上的此消彼长,都使得快手不得不忌惮视频号在电商层面上的潜力。
除了外部竞争原因,快手在电商领域的发力动作,其实也是为了处理内部电商生态长期的“顽疾”。但这也在客观上加剧了快手平台上中小主播们要面对的“寒冬”局面。
03中小主播的快手“寒冬”是如何形成的?
在平台电商数据繁荣的背后,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主播觉得快手直播电商的“寒冬已至”?
进一步分析,我们能发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平台上头部主播优势地位固化,中腰部主播面临流量挤压困境。
2.品类层面美妆的一枝独秀,让其他品类主播更不易出头。
3.平台加大对“快品牌“的扶持,客观上降低了其他其他主播、品牌的流量效率。
4.电商内容本身供给量的猛增加剧了竞争。
首先是快手平台上头部和中小主播鸿沟的日益扩大和固化。
如今快手平台上头部主播们到底有多能带货?
根据QuestMobile今年2月份的数字显示,快手平台上超过1000万的头部主播们,其直播销售额占到了平台总量的七成。而与之对比的,抖音上这个粉丝量级的头部主播带货销售额占比仅为四分之一。
(快手千万粉丝级别主播销售额占平台比超7成)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和快手的产品特点有不小的关系——一开始和其他内容平台竞争时,快手就把达人UP主和粉丝们之间所存在社交关系作为差异卖点,“一声老铁带来一个忠诚的(电商)粉丝”。
这种带有些许亲缘意味的纽带,不仅存在于达人与粉丝之间,也存在于达人之间。
所以你能在快手上看到其特有的主播家族,这些主播达人,通过日常的串场、连麦等方式,不断在用户面前巩固着他们彼此的联系。
而这种以流量信任为基础的电商模式,使得快手电商的复购率一直居于同类平台的首位:2021年9月的数字,快手电商的复购率突破了70%。
“强黏性、高复购率”,头部主播们强大的电商变现效率,使得需要保持电商数据繁荣的快手平台,又不得不选择把更多的流量交给他们。最终形成了一种“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
数据是好看了,但头部主播家族们却对快手电商形成了一定的捆绑,在此前的每次商品负面舆情(比如辛巴的“假燕窝事件”)中,都给快手电商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止了快手电商用户基本盘的扩大。
快手在电商层面的发力动作,也可以视为他们针对“主播家族尾大不掉”问题来一场手术。
但比起已经通过家族关系构筑了流量护城河的矩阵主播们,看起来中小主播反倒成为了这场“手术”的首批受冲击者。
其次,从商品品类结构上,我们能发现中小主播们在快手上处境不妙的第二个原因。
和抖音主打食品饮料类等高频低价快消品所不同,快手选择了依靠高客单价的美妆。
来自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在今年初,抖音电商月平均销售件单价大约为37元,而快手的这一数字接近抖音的三倍,达到了93元。
(快手美妆直播销售额占总比近7成)
尽管快手垂直品类里也不乏头部品牌和主播出现,但就销售额来看,即使是“其他垂类”头部,依旧无法和选择美妆品类的平台头部主播们的销售额相比。
当大流量牵手大品类,留给中腰部主播们选择的空间自然不多了。
第三,平台本身加强了对快品牌的扶持。
这一上文已经有提及,平台层面对于快品牌的倾斜扶持,进一步加剧了中小主播们从流量到销量等一系列数据的下滑。而且随着快手在未来坚持大搞信任电商、大搞品牌、大搞服务商”的策略,大量不符合这些条件的中小主播还会进一步被边缘化。
最后,是快手电商生态自然生长后竞争的加剧。
过去几年,快手活跃电商主播数量和电商内容始终持续增长,对于用户注意力的瓜分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头部主播们有足够的黏性和家族纽带作为自身流量保障的护城河,所以受到最直观冲击的,依然是中小主播。
既然“寒冬已至”,那么这些中小主播们为了更好的生存,接下来又会去往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