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非|遗
唐山皮影戏
-***项目-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1唱腔特点
唐山皮影戏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唱功见长,有“无唱不成影”之说,其唱腔为板腔体,生、旦分腔。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紧打慢唱。其腔调有平调、花调、凄凉调、悲调、游阴调以及因特殊句式结构而得名的“三赶七”、“硬辙”、“五字锦”等。
2人物行当
唐山皮影戏人物行当齐全,分生儿(文、武小生)、小儿(旦)、髯儿(老生)、大儿(花脸)、花生儿(丑)等。影人造型独特,极富美感,刚柔相济,夸张得体,潇洒而大方,细腻而清晰。
3表演方式
唐山皮影戏传统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其中拿线师傅(操纵)二人,靠一根主杆、两根手杆操纵影人表演,手上要有“握如千钧,动似鸿毛”的功夫;鼓板师傅一人(双跨);四胡师傅一人兼吹(喇叭、堂鼓);演唱师傅三四人,故唐山皮影戏有“七忙八闲”之说。
来源:唐山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