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君王,去世以后,都会进入庙中,以享受后世香火供奉。而庙号,顾名思义,就是他们进入太庙以后的称号。这是自重视祭祀的商朝,流传下来的。不过到了周朝,庙号就不太常见了。
到了秦朝,始皇帝认为庙号和谥号都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因此统统废止。自刘邦建立汉朝以来,重新恢复庙号制度,不过只有那些有大作为的皇帝才配获得庙号。既然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称祖,那为何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呢?
(一)、太庙之号,以表永远祭祀
后世对于前朝皇帝们的称呼,因为避讳的原因,很少直呼其名。一般会称呼其庙号,谥号或者是年号。
比如汉高祖,唐太祖还有明太祖这就是他们的庙号;再者诸如汉武帝,隋文帝还有隋炀帝那就是他们的谥号;再者诸如建文帝、康熙帝以及乾隆帝,这就是他们的年号。
1. 祖有功勋,而宗有德行
在商朝的时候,也不是每一位君王都会获得庙号的。只要有了庙号,就代表着他们功勋卓著,值得后世永远奉祀。不过到了三国时期,庙号就开始泛滥,南北朝时,许多只传了两代的小国君王,也敢称祖,称宗。
它和谥号一样,都是君王死后,由后人评定的。不过,到后来谥号变得不再客观公正,很多人为了美化祖先,给他们动不动的封上十几,二十几个字。
庙号,反而成为了谥号的替代品。人们可以通过庙号,来大体断定这位君王生前的所作所为。
庙号的定夺一般遵循“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当然也会参照《谥法解》。
不过按照常理而言,一个朝代只有一个君王可以称祖,也就是建邦立业的开国皇帝。就像唐朝的建立者,李渊为唐太祖;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为宋太祖;而元朝的创立者忽必烈,是元世祖。
2. 明清二朝,于庙号表现的与众不同
纵观整个中国史,一个朝代出现两个或多个庙号为”祖”的情况少之又少。而像明,清这样接连出现的更是难觅其他。
明朝有白手起家,赶跑蒙古人,又大败陈友谅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以及他的四儿子,也就是主持了靖难之役,犯上作乱,赶跑了自己侄子,当上了大明的第三位皇帝的朱棣。
而清朝则有三个祖,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他以十三副遗甲起兵,颁布”七大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与大明分庭抗礼的后金。
他孙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在叔父多尔衮的帮衬下,和母亲跨过山海关,入主北京,是为清世祖;而顺治的儿子玄烨,在位时平三藩,收台湾,又拒噶尔丹,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是为清圣祖。
明清两朝,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只有开国皇帝为祖。这肯定不只是后世子孙想给自己祖先脸上贴金那么简单,若当真如此,庙号就像谥号一样,没有多大的存在意义了。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
(二)、阴差阳错,莫名其妙的成了”祖”
朱棣可谓是”上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谗间不行。用兵应变,机智如神”。他出生在战乱之中,年纪轻轻就文武兼备。
后来不满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以清君侧之名,悍然发动兵变,一路南下,直扑南京。朱棣可能不是一位称职的儿子,合格的叔父,但他的确是一位好皇帝。
1.”改朝换代”,且政绩斐然
皇位的传递主要就是指定储君,而朱棣并非太子,而且皇帝早已走马上任。他如此行为,其实属于叛变夺权。皇位并不是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得到的。
就像有再造玄黄之功的赵构,尽管他也没有由上任皇帝指定,但他上位也是无奈之举。他没评上祖,而朱棣评上了,就是因为朱棣亲手推翻了上一任统治者的政权。
所以,他的后代认为朱棣的功绩,只比老祖朱元璋矮了一头,所以不该称宗。还有朱棣在任时,兢兢业业,几次三番的征服北元,还令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盛举,人们将其称之为”永乐盛世”。
当然,朱棣本人并无称祖之意,因为自己本来就地位不正,再来个祖的庙号,那就失去了正统性。因此,他刚去世的时候,庙号为明太宗。而关于朱棣的史书,也叫做《太宗实录》。朱棣称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朱厚熜的功劳。
2.大礼议,从天而降的”祖”
明武宗在位时,还没有子嗣,就驾鹤西去,而他的父亲也没有其他儿子在世。既然没有亲兄弟,那就只能选择堂兄弟。
“大学士梁储,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礼部尚书毛澄,以遗诏迎王于兴邸”。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兴献王之子朱厚熜,成了大家共同议定的新君。
这位不过十五的少年,心眼多的如同筛子一样。他”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后,为了给自己立威,就商议群臣拟定 “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
大臣们对此是万不能接受的,首先,尊朱厚熜父母如此之高,不符合礼制;其次,他们不能被一个刚上位的小孩子牵着鼻子走。所以,六十余人纷纷上奏,请求明世宗收回成命。双方僵持了很长时间,最终妥协。
不过朱厚熜有些执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嘉靖三年,再次提及此事,并且愈发坚决。那些大臣们在文华殿门口哭闹,皇帝直接调来了锦衣卫,捉拿了为首的八人。随后,又来了一场大清洗,一百多位文官受到牵连。
大礼议的结果就是他的父亲成了献皇帝,母亲也成了皇太后,就连庶母也跟着成了妃子。
不过太庙中的位置已经不够了,就将朱棣奉为祖,单独挪了出来。毕竟他在位时,创下过无数的丰功伟绩,而且也有换代之实,所以大臣们不会多说一些。所以,朱棣的庙号为祖,主要原因就是朱厚熜的大礼议。
(三)、父子皆祖,其中各有缘由
朱棣的庙号为祖,好歹他的父亲也是太祖。而顺治皇帝的父亲皇太极,改金国为清,收服朝鲜,又擒获洪承畴,为后来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庙号才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太宗。可皇太极的儿子和孙子,庙号都是祖,这又是为何?
1. 入主中原,奠定百年基业
清世祖福临“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对于清朝而言犹如玄黄再造。他虽然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但统治的辖区扩大了数倍。他是满清入关以来的第一任君王,虽然早年仰仗多尔衮,但是摄政王去世以后,局势十分危急。
排斥清朝的汉人们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起。而仰慕汉制的顺治皇帝,以温和手段,化解了危机,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所以,虽然顺治皇帝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但是他作为第一个入主中原的皇帝,有开创之功,可以称得上是祖。
2. 四海慑服,开疆拓土
康熙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满着曲折的传奇色彩。年幼时,四位顾命大臣辅政,不料鳌拜独揽大权,祸国殃民。年幼的玄烨,制服了鳌拜,铲除了亲政路上的最大阻碍。在内政方面,他积极的推行儒家文化,也非常注重河道的疏浚。
为了巩固统治,他亲自拜谒朱元璋陵墓,又拜访孔家的衍圣公。对外,他更是政绩斐然。清朝与沙俄规定了双方国界,并签订了东西方国家的第一份条约。
对于当时无奈封的三个藩王,一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而康熙以雷霆手段打败吴三桂,平定了三藩。此后,远在新疆的噶尔丹又勾结串通原本臣服清朝的草原部落。
而作为蒙古的大汗,康熙皇帝不能无动于衷。噶尔丹还联合沙俄,不断的插手漠北事务。于是康熙帝组织了一场多伦会盟,用和谈的方式化解了这场危机。从那以后,蒙古的部落都对清廷愈发佩服。后来康熙皇帝御驾亲征,与准噶尔部落展开多次对战,为后来乾隆皇帝收复西域奠定了基础。
此外,与清军对战失利的郑家在台湾岛打败了荷兰人,并与清朝分庭抗礼。在康熙皇帝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孤悬海外的台湾岛,重新拥入了祖国的怀抱。
所以,雍正皇帝就将自己父亲的庙号定为了圣祖。当然,这可能有一些过分,毕竟皇太极才是个太宗。不过,对于雍正而言,往康熙脸上贴金,自己也跟着沾光,等同于往自己脸上贴金。而且,清朝皇帝们的谥号,动辄就是二三十字,更何况庙号了。圣祖,肯定有些夸大的成分,掺杂其中。
结语:
总而言之,朱棣称祖的原因,是因为朱厚熜的大礼议;而顺治称祖,是因为的确有开创之大功;康熙则是让风雨飘摇的清朝趋于稳定,开创了康雍乾盛世。不过,此三人能称祖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后辈希望美化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