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的回望,结论显而易见——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反危机”。至于说,完全依靠市场自行出清来等待经济转机,仅能作为理论分析来为现实提供参考。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政府的公共行为越来越依托于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持续运转,当危机几近要摧毁这个运动体系时,政府必须出手干预和纠正。
由此,我给反危机下了个定义:通过一切必要的手段(包括非市场化手段),来阻止经济增速自由落体的下降,阻止市场运转的猝死,修正市场失灵的促发因素,明确退出反危机的条件。通俗的讲就是:先救火,后防火;进的来,出的去。
以美国为例,来观察上述四步反危机路径。
①先救火。2008年9月15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同日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当时全球金融市场是用“金融海啸”来形容此突变,加之AIG、房利美、房地美等金融巨头均距破产也是一步之遥,市场变得人人自危。对于美国政府而言,当务之急就是稳定人心,因此在经过激烈的政治博弈之后,美国财政部启动了资产救助计划(TARP),美联储相继实施零利率(ZIRP)和量化宽松(QE)的宽松货币政策。
②后防火。针对诱发本次危机的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颁布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其金融监管体系,对微观主体的风险偏好进行了引导和纠偏。
③进的来。为了更好的达到反危机效果,尤其是在“攻占华尔街”的压力之下,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在政策协调方面,进行了精心细致的工作,同时在本次危机以来,建立了与市场、公众的常规沟通机制,并且就反危机路径、措施等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实现修复经济产出缺口、稳定市场预期等反危机目标。
④出的去。在反危机过程中,除了填补危机下的缺口之外,更为重要是反危机措施的有序退出,在此环节,美联储堪称典范——明确告知市场退出触发条件,反复沟通退出时机和路径,基本实现了政策转向未给经济带来额外不利影响。
以上就是危机10年来,美国经济运行的“纵贯线”,现在美国经济的复苏景象(经济已持续108个月扩张),表明其反危机路径的有效,而同期凡是在防火和救火、反危机进与出的路径上混乱不清的经济体,其反危机后果均是新问题比当初想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相信与“大萧条”一样,本次危机必将成为宏观经济殿堂的另一座圣杯,仅一条“纵贯线”是远远不够的,其产生的深远影响仍需要时间的发酵,才能被充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