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阿里巴巴的消息不断。7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申请在港交所主板改变上市地位为主要上市。完成后,阿里将在港交所主板及纽交所两地双重主要上市。8月8日晚间,阿里巴巴又发公告称,已获香港联交所确认。预计主要转换生效日期将于2022年底前生效。
届时,在美国挂牌的存托股与在香港上市的普通股可以互相转换,对于投资者来说,可选择其中任意一种形式持有阿里巴巴股份。这也被很多人视为阿里的回归。从阿里年报看看,截至2022年3月31日,阿里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为13.1亿,其中超10亿都来自中国市场,仅有3.05亿来自海外。
中国市场作为阿里的主要市场,资本回归国内也就不难理解了。加之美联储加息不断,这也导致美股整体表现不佳,资本市场波动频繁。此外,8月12日消息,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铝业、中国人寿、上海石化在内5家央企,也均宣布从纽交所退市。这可以说是一种信号。对于阿里来说,改变上市地位也能降低自身风险。
就在准备回归国内市场之际,又有一个消息传来。8月10日,软银集团宣布,将通过结算预付远期合约的方式,减持阿里巴巴2.42 亿股。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此次结算涉及股份约占阿里已发行股份总数的9%。预计此次软银集团出售总收益将达4.6万亿日元(约合345亿美元/超2300亿人民币),软银持股比例降至14.6%。
要知道,软银集团长期以来都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作为一家公司的大股东,一次性减持这么多股份,一般会被认为对这家公司不看好,直接带来股价大跌。不过,恰巧相反,其实是软银集团的处境,迫使其不得不通过“最成功的投资”来解救。
据悉,除了阿里之外,这些年来软银在全球其它地方的投资,战绩均不佳。并且软银每次面临困境,基本上都是选择减持阿里股份来渡过难关。在阿里2014年上市时,软银以34.4%持股,位居第一股东之位。与此同时,阿里也成为了软银的“提款机”。
2016年,软银就首次套现阿里股票,获得了100亿美元。2019年,软银集团首次出现亏损,亏损达1.365万亿日元(约合102亿美元),使得软银开启了用阿里填补软银的黑洞之路。当年,软银套现了130亿美元。到2020年,再套现50亿美元。2021财年又减持了0.9%的阿里股份。
如今这一次的大幅减持,软银持股剩下14.6%。尽管仍然是阿里第一大股东,但根据阿里与软银集团的投资协议,软银有权向阿里巴巴董事会提名一名董事,但软银持股降至已发行在外股份总数的15%以下,则该等提名权终止。因此,此举也让软银丧失了董事提名权,在阿里的话语权变弱。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次减持对于阿里来说也并非坏事,反而能借此减少外资的控制。
在很多人看来阿里的市值,基本上都是靠中国消费者撑起来的。但这些年似乎却给日本企业软银做了嫁衣,甚至一度将孙正义推上了日本首富之位,让其赚得盆满钵满。当然,换个方面来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果没有孙正义当年的投资,也没有如今的阿里。
并且减持的不仅是孙正义的软银,就连创始人马云自己也不断减持套现。自2019马云宣布从阿里退休已经2年多了,在最新的股权结构中早已没有了马云的身影。据阿里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阿里董事和管理层合计持股2.1%,其中阿里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持股1.4%,张勇、武卫、戴珊、童文红、程立等管理层持股仅为0.7%。
当时,日本软银集团持股还为23.9%。至于马云早已经榜上无名。事实上,在2021年的财报中马云就已经从股东名单上消失了。难道马云真的售光了阿里的股份,套现离场了?
这个可能性不大,要知道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减持股份必须出公告,如果马云真的减持了阿里的股份,阿里肯定是会出减持公告的。而阿里对此也做出了回应称:由于马云不再是董事,也不是管理层,所以年报不用披露他的持股。
据阿里巴巴2019年的财年报告显示,阿里巴巴最大的个人股东马云持有4.8%。在2020年马云曾套现了430亿。截至2021年底,马云持股比例下降到了4.5%。当然,马云仍然还是阿里第一大个人股东。据悉,自2014年阿里上市以来,马云已经套现了近1000亿元用来置办私人飞机、豪宅、酒庄、游艇,以及其它投资。
这一年多来,马云也鲜少露面了。直到今年6月,被当地媒体曝光,马云现身西班牙马略卡岛打高尔夫,似乎真的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至于阿里,近年来虽然股价受到影响,但整体表现还不算差,阿里也依旧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此次阿里回归港股市场、以及软银持股的降低,或许也将助力阿里未来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