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基础上,唯心者还会进一步说,当我不看苹果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苹果长什么样?
如果你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那你肯定对唯心的这种认知方式,表示很难理解,是不是?
我告诉你,这是正常的,因为从小的教育就是这样教你这么想问题的,而思维一旦固化,恢复重建比一张白纸难上百倍。
02
现在我们大概知道唯物和唯心在认识事物上的区别所在了。
那么,问题来了,唯物和唯心,这两种认识方式,哪个才对呢?
不着急,我把话题扯开一下,谈一下科学。
有一本科学哲学历史上的名著,叫《科学的规范》,作者是英国人卡尔·皮尔逊。
皮尔逊可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是活跃在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叶的罕见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二十七岁便当上了大学教授,三十九岁时被选入皇家学会。是现代数学统计学的开创者,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优生学的先行者,又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哲学家、历史学家、宗教学家、等等。
他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显然不是那些夸夸其谈的空头哲学家能够比拟的,他对科学的认识更加值得我们重视。
我之所以提到他,是因为他是个典型的唯心论者,他这本书就是在讲述在他这样的唯心论者看来,科学是怎么回事?
皮尔逊在书中强调,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一种心智游戏,而“科学定律”是心理速记的概要,用以代替我们感觉印象序列的冗长描述,它本质上是人的心智的产物,离开人则无意义。
皮尔逊认为,人把定律给予自然的陈述,比自然把定律给予人更有意义。这个观点,和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唯物论看来,科学是自然给人展示出来的规律,而在唯心论者看来,这是人的一种心理幻觉。
我们并不知道苹果本来的模样,苹果只是我们的大脑对我们的感觉加工的结果。
而哲学的历史,就是纠正人的错觉和幻觉的历史。
03
对这种幻觉产生怀疑的开端,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对人类思维检索的路径就是“怀疑”,对一切的怀疑,对我们眼前所见一切的彻底悬置否定。
怀疑到最后,笛卡尔发现只有一条,我们无法怀疑、必须肯定,那就是“我在怀疑”(“我在思考”)本身。
我们可以否定一切,怀疑一切,唯有“我在思考”,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否定与怀疑。
于是,“我思故我在”成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起点,我们的所有认知和知识的地基就此建立。
不幸的是,这种认识也是唯心的。
说到现在,你们应该发现了,这个唯心是不是跟你脑子里的那个唯心稍微有点区别。
可能在你脑子中,唯心的意思是排除了一个东西的实在性。比如,你可能会误解为,既然唯物是承认物体决定意识,那么唯心就是意识决定物质,认为苹果是人的意识变出来的?
这岂不是荒唐?
其实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都是承认事物存在的实在性。它们真正的区别在于,唯物论认为,世界原本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无论我们看不看,都是那个样子。
而唯心论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通过我们的意识加工出来的,如果没有我们的意识加工,我们并不知道它们原本的模样。
就这么简单。
而事物原本的模样,康德称其为“物自体”,在康德看来,这个物自体是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如果你强行去认识,唯一的结果就是“二律背反”,这既是逻辑的边界,是人类思维的边界。
04
讲到这里,可以做个所以了。
1、唯物并非是科学的代名词,唯心也并不是迷信;
2、唯物和唯心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
3、唯物和唯心都承认事物和感觉的实在性;
4、唯物论者认为人的理性无边无际、无所不能,而唯心论者大多都认为理性有局限。如果本人是唯心论者,却还理性自负的,多半是因为逻辑不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