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地形。印度处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地理单元,北部是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南部深入印度洋。印度地理格局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高原,以及东西海岸的沿海平原。
印度平原面积广阔,恒河平原北部抵达喜马拉雅山区,南部抵达德干高原,西至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东至孟加拉湾。恒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是古印度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来是印度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区。
印度两块沿海平原位于东西高止山和大海之间,历史上开发程度不高,大航海时代开始后,英国殖民者整合了印度,在沿海平原建设了大量港口,这一地区开始得到快速开发,人口逐渐增多。现在印度沿海平原分布着印度很多大城市,是印度仅次于恒河平原的人口聚居区。
综合计算,印度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平原是人口承载能力最大的地貌形态,单位面积承载人口的能力高于其他地形。不过印度的山地和高原也比较低矮,大部分海拔没有超过一千米。
比如印度的德干高原,北接恒河平原,东部与东高止山脉相连,西部与西高止山脉相接,平均海拔只有五百到六百米,非常的低矮和平缓。因此印度的恒河平原,海岸平原,德干高原,都分布着大量耕地,据统计,印度的耕地面积达到了156.4万平方公里,因此可以承载大量人口。
第二,气候。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西部的塔尔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印度北部有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阻隔了寒流南下影响印度,因此受纬度位置,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印度大部分地区炎热多雨,炎热的气候虽然不适宜人类生活,但却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在热带气候的影响下,印度的农作物可以实现一年两到三熟,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印度广泛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是世界粮食出口国之一。因此综合这些原因,印度可以承载13.9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