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爱乐乐团在小红书的直播首秀,同时也是小红书第一次尝试古典音乐直播。在两个多小时的直播演出中,同时在线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人左右,中国爱乐乐团的小红书账号也在入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粉丝突破两万。对比其他品类的账号来看这一数字可能并不惊人,但古典音乐作为一个小众音乐类型,能在小红书得到如此多的参与和关注,也从侧面证明了平台用户对于音乐内容的需求,值得更深度地挖掘。
从种草到商业化,
还有多少路要走?
基于“种草”这一核心功能,小红书在音乐领域吸引了一批音乐人、音乐厂牌、演出主办、唱片店等入驻。
从数据来看,官方账号与音乐人个人账号之间的数据表现有较大的差距。例如Mandarin和新裤子乐队的小红书账号粉丝都超过了3w,但Sound Blanc、白猫洗衣店这类厂牌账号的粉丝仍在几百到几千徘徊,这与入驻时间的长短有关,也与社区氛围有关。因为小红书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区,极其强调笔记内容的真实感以及真人互动。
但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其他UCG内容平台,小红书的准入门槛更低,其去中心的流量机制对于新入驻的音乐人和中腰部音乐人更友好。根据新榜发布的《2021 年新媒体内容生态数据报告》,小红书头部和尾部互动量相差是四家内容平台中差距最小的。
其次,在小红书音乐人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交流并不是典型的“明星与粉丝”的形式。音乐人以“音乐爱好者”的身份进入到这个社区,音乐人只是他们的职业身份,是他们立体形象的一个切面。被他们分享的笔记所吸引的那群用户,也比较容易在这个平台就音乐相关话题展开一些平等友好的讨论。
小红书的独特生态吸引了各类音乐账号入驻,大家的需求和目的也各不相同。
厂牌入驻可能是为了推广音乐或音乐人、展现独特的音乐审美;主办方入驻可能是为了演出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唱片店可能为了音乐和周边产品售卖;音乐人则是通过不同渠道展现自己的多面性,推广音乐作品和演出计划,与粉丝互动扩展受众。随着这些账号的流量积累和粉丝粘性增长,商业化成为了下一步需要考虑的事情。
从变现渠道来看,在小红书无论是官方账号还是音乐人的个人账号,实现商业化的方式无非两点。第一,通过小红书的广告投放平台“小红书蒲公英”接品牌推广;第二,自己成为商家在平台内进行交易。去年8月,小红书宣布推行“号店一体”战略,打造自身的交易闭环。上周末在平台推出的“小红书黑胶演唱会”活动,已经有不少账号在进行黑胶直播的同时,上架了黑胶的购买链接。
虽然商业化的路径存在,但对于音乐内容而言,如何成功变现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广告植入和带货都不太适合音乐类账号,这一点在各个平台皆是如此。其次,当“音乐爱好者社区”内出现了商品链接,“种草”的信任感如何保持,如何不引起用户的反感。这一点不仅是用户在内容生产中面临的困难,也是平台需要实际面对的问题。
总的来看,如今音乐内容不仅是短视频和音乐流媒体的刚需,在小红书这一内容社区的占比也越来越高。小红书的用户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居多,因此接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将听音乐、看演出作为生活方式的用户占比可能相对较高。从小红书平台的特点来看,基于真实有效的笔记分享,平台的互动性很强、流量分配更均衡、用户之间的粘性和信任感也很高。
基于这样的特性,音乐内容的确很适合通过该平台来扩大声量,拓展音乐爱好者社区,培养和发掘潜在音乐消费者。而对于平台来说,在拓展音乐这一内容品类的过程中,如何激发各类账号的创意使其稳定输出相关内容,在洞察用户需求的同时也考虑到行业端的需求,将社交媒体、音乐生活方式和音乐消费结合实现共赢,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