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字牧之,唐代著名诗人,祖父曾官至宰相,他自己也颇有政治头脑,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难以实现大志,反而在文学上的成就更为夺目。
在晚唐文坛,杜牧是一个极有成就的诗人,世称小杜,和李商隐齐名。他的诗作,尤其以七言绝句成就最高,数量也多,其意境幽美、立意出奇,一向备受赞誉。就如以下列举的十首七绝,几乎都是家喻户晓,每个人都会背的程度。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年清明节必备,当之无愧的清明诗词no1,是脍炙人口到妇孺皆知的程度。虽然这首诗已历经千百年,年年都提,但它的魅力依旧深远。
诗的画面感极强。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清明节,杜牧遇上了一场春雨,雨丝之细,用以‘纷纷’形容,而这样的丝丝细雨,正和当日人们扫墓祭祖的心绪契合,让‘断魂’的体验感更加鲜明。
前两句一景一情,就已经塑造出来了令人深刻的画面,结果后两句更绝,杜牧不再写清明的忧伤愁绪,反而转到问行人酒家,想来是想要以醉消愁。
而一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仿佛一个开放式的电影结尾,意犹未尽,让人升起无限的想象。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脱离了清明这样特定的节日,对于春天的场景,杜牧的描绘是相当清丽优美的。
他写江南的春天,花红柳绿,耳边是远远也能听到的莺啼,眼前是村郭酒旗。如此花团锦簇,莺歌燕舞,地灵人杰的江南风光,真是绚烂而有生机。
至于最后两句,则是杜牧在春雨迷蒙之际,看到无数庄严巍峨的佛寺时,有感而发,这个“四百八十”并非切实的数字,只是写出了佛寺之多,也由此借讽刺南朝奢靡的作风,用以讽喻现实。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看起来在单纯写七夕的景色,实际上是在描写一位在七夕之夜孤单赏月的宫女。
“冷画屏”即描写出深宫的环境,它是孤寂冷落的,身处其中的宫女只能以扑打飞萤来聊解寂寞。又来一句“凉如水”,再次突出此夜的寒气袭人。
百无聊赖的宫女,一个人孤独地“坐看”银河上相会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大概也在感叹,自己还不如这一年一会的神话主人公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了非常雅致的秋日山林景色,石径斜上山顶,其幽深处,有白云缭绕、深山人家。幽美恬静的山景也不离人家烟火,给人清闲淡雅之感。
因为秋景过于美妙,诗人停车坐看晚霞与枫林,其绚丽粲烂的自然景色,别具意境,美得让人惊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所处的晚唐正值国势日危之际,但当时的风气却越加淫靡。看到封建统治势力的腐朽昏庸与边患的频繁,杜牧忧心忡忡,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压卷之作。
从寒冷而朦胧的秦淮水雾和清冷的月色开始,杜牧以景先发,不仅生动又鲜明地写出了秦淮河的月夜景色,还微妙地传达了自己凄凉感伤的愁绪。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也是全诗主旨。在国颓势衰的此刻,却仍有如此多的风月场所,如此歌舞升平的景象,难道他们看不到唐王朝所面临的重重危机吗?难道她们唱的是亡国之音吗?
杜牧当然不是在指责那些“商女”,他只是在借此抒怀,一想到晚唐江河日下,人们却还耽于声色,不知吸取前朝的教训,这让忧时伤世的杜牧悲从中来,美妙的乐音也变得刺耳起来。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让杜牧受到过不少指责,因为他写的正是自己曾经诗酒风流、放浪形骸的真实经历。
前两句杜牧回忆往昔的扬州生活,那时候他和青楼女子多有来往,沉湎酒色,还‘赢得’了颇不雅观的名声,度过了一段放浪的生活。
然而杜牧并非在炫耀自己的‘风流’,而是站在如今看过去,自嘲曾经的自己竟那样过日子。“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很明显的慨叹,十年过去,往昔如梦,杜牧像是幡然醒悟一般,否定、后悔‘扬州梦’。
但发生的再无法改变,曾经浪费的光阴也追不回来了,醒悟后,那种消磨时光、自己一事无成的痛苦便更加鲜明,让人懊悔。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为扬州留下了太多美妙的诗句,这短短一首诗,便为扬州二十四桥的名声不胫而走。往后千百年间,但凡路过扬州的文人墨客,没有不去寻找二十四桥的。
这首诗其实是杜牧离开扬州后,写给昔日同僚韩绰判官的。此时正是秋天,杜牧想象中的扬州依旧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草木葱茏而充满生机。
二十四桥的月夜必然也是酒楼舞榭、乐声悠扬,浪漫美丽,杜牧怀念而感慨,老兄你现在又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呢?
这首诗将扬州写得风光绮丽又生机勃勃,最后对友人韩绰的调侃,不仅展现出了两人的深厚友谊,也透露出杜牧曾经与韩绰一样风流放纵的扬州生活。
这正如他在《遣怀》中写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一样,可以看出他曾经的风流人生。但这首诗虽然在调笑,却写得一点也不艳俗,反而清丽俊爽,闲逸优美。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历代凭吊赤壁的诗文并不少,但杜牧这首却在一众作品中脱颖而出,主要是他的视角独特,角度巧妙。
苏轼曾在《念奴娇》中盛赞周瑜的雄姿英发,杜牧却说他不过是借了东风之便才得以侥幸成功,并由此做了一个设想,如果东风不来,周瑜败了,那么史上著名的美女姐妹花大乔小乔就该被虏去,成为曹操的战利品了。
别人写赤壁多从大写起,写英雄豪杰,杜牧却别出心裁地以小见大,用“铜雀春深”这样富有韵味和想象的形容,反衬历史局势,不得不说杜牧的艺术水平之高。
有人赞叹杜牧的角度奇特,也有说杜牧不提社稷存亡,只恐二乔被抓,简直是不识好恶。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的怀古诗一向写得很好,《赤壁》写三国人物,这里写的是项羽,当年项羽遭遇四面楚歌,不肯过江东,最终自刎而亡。
和对周瑜提出的假设一样,杜牧在这首诗里也提出了假设:如果当年项羽过了江东又会如何呢?以他的实力,再养精蓄锐几年,卷土重来,到时谁胜谁败还未可知呢!
对于项羽,大概无数人都假设过,如果他度过江东后历史会怎样演变,这是因为大家对英雄之死的惋惜。
可历史就是历史,已经发生的再也无法返回,杜牧慨叹项羽的下场,觉得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项羽应该能屈能伸、忍辱负重才对,抗压能力不行。
有趣的是,杜牧对项羽报以期待,觉得给他个机会将会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却反对杜牧的想法,他觉得是“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