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颂寿难忘脱难朝①,携将圭碗赠箪瓢②。
公今六十身犹健,我甫知非鬓已凋③。
血战疮痍嗟满地,操戈逐鹿睥群枭④。
人皆可以为尧舜⑤,誓救生民路一条⑥。
其二
一戎衣竟溃纷争⑦,回首韬机尚自评⑧。
鲁肃赠囷长者意⑨,元璋留柬故人情⑩。
中山主义非无补⑪,卡尔思潮集大成⑫。
从此天涯寻正道⑬,他年另换旧旌旗。
其三
我本江南一鲰生⑭,十年从事亚夫营⑮。
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⑯。
别有良图酬壮志,难忘盛意向前程。
劳人乌马空归去,大好河山创太平。
其四
神州沉陆世沧桑⑰,锦绣河山怀虎狼。
观变安居徒负负⑱,乘时窃利正忙忙。
人生乱世心难测,我欲回天力自强。
火热水深民望救⑲,安危度外不思量。
【注释】
①脱难:1920年9月,作者任靖国军第二军第三混成旅旅长,率所部两个团,与川军作战失利,后由艾承庥帮助,安全转移。
②圭碗:玉碗。箪瓢,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③知非:即“知非之年”的省称,指50岁。《淮南子·原道训》:“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蘧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四川民间习惯上年满40岁,就可以说是“吃41岁的饭了”(可以称自己41岁了)。40-50之间,勉强可以叫“知非”。
④逐鹿:即“逐鹿中原”的略称。《史记·谁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又,《晋书·石勒载记下》:“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鹿,同“禄”,比喻帝位或政权;中原,古时指黄河流域之中下游地区。唐代魏征诗《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此处指作者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参加革命势力与袁世凯及其走狗的反革命势力的斗争和较量。
⑤人皆可以为尧舜:意为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⑥生民:百姓。
⑦一戎衣:意谓一穿上戎装。或云,“衣”当作“殷”,意谓一用兵而胜殷。一,亦作“壹”。《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⑧韬机:韬略、机谋,用兵的谋略。
⑨鲁肃赠囷:诗中指艾承庥对作者患难相助的一段恩情。《三国志·吴志·鲁肃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侯(鲁)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
⑩元璋留柬:诗中指艾承庥对作者患难相助的一段恩情。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在给好友田兴的诏书中说:“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脚色。”
⑪中山主义:指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
⑫卡尔思潮:卡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⑬从此天涯寻正道:指作者放弃军职、远涉重洋、追求真理一事。1922年6月,朱德乘坐江轮离开重庆到达上海;9月初,乘法国邮轮“安吉尔斯”号离开吴淞口,经过40多天的航行,邮轮终于在法国南部的港口马赛停岸。当天,朱德和他的同伴换乘火车来到巴黎。1926年7月回到祖国。
⑭鲰生:鲰,小鱼;鲰生,小生,小人,自谦之词。《史记卷·留侯世家》:“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明·程登吉《幼学求源》:“不佞、鲰生,皆自谦之语。”
⑮亚夫营:西汉名将周亚夫(周勃之子)率兵驻守的细柳营。唐·李商隐诗《二月二日》“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⑯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⑰神州沉陆:神州,即赤县神州,中国的古称;沉陆,也说成“陆沉”,指陆地无水而沉。喻指国土深陷战乱、人民遭受痛苦。南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⑱负负:《后汉书·张步传》:“帝自幸剧。步退保平寿,苏茂将万余人来救之”。茂让步曰:“以南阳兵精,延岑善战,而耿弇走之。大王奈何就攻其营?既呼茂,不能待邪?”步曰:“负负,无可言者。”
⑲火热水深: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赏析】
这组七律作于1926年11月,朱德时年40岁。
1926年7月12日,朱德乘坐海轮,回到阔别近四年的祖国,和他同船返国的有欧阳钦、秦青川、章伯钧、房师亮等二十多人。朱德从当时秘密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里了解到:就在他到达上海前几天,国共合作下建立起来的国民革命军已正式誓师北伐。他们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雄壮歌声中,向湖南迅速挺进。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控制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五月初已在团长叶挺的率领下从广东进入湖南。接着,先后攻占湖南的醴陵和浏阳。7月11日,国民革命军进占湖南省会长沙。控制两湖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那时正在直隶(今河北省)长辛店督师,和奉军、直鲁军一起,向原冯玉祥部西北军扼守的南口天险发动猛攻,一时无力南顾,因此,企图联合四川军阀,牵制并阻遏国民革命军继续向北推进。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四川军阀政治态度的向背,对北伐战争能否在长江流域胜利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派朱德等得力干部入川,策动四军阀易帜,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策动泸(州)顺(庆)起义,建立自己的武装,配合北伐军在两湖的作战。其间,朱德曾经回泸州工作,写了这组诗和《金缕曲·泸江感怀》。
第一首,开门见山,点出颂寿赠诗的题旨。“颂寿难忘脱难朝,携将圭碗赠箪瓢。”首联说明艾承庥先生曾经对作者有恩,作者在先生60大寿的时候,难忘他以前对自己的救助。“圭碗赠箪瓢”,圭碗(玉碗)是比较贵重的,箪瓢,箪食瓢饮。即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往往用来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艾承庥先生,四川泸县人,护法战争时期任泸县十大乡民政总局局长,作者与他交往甚厚,曾经一起组织“振华诗社”。艾承庥晚年过着平静、清淡的生活。作者这里以“圭碗赠箪瓢”,送一个玉碗给艾先生,以表达对他的敬意。领联“公今六十身犹健,我甫知非鬓已凋”,甫,刚刚的意思。1926年,朱德刚好40岁。在这里,通过年龄的对比,感叹岁月如流,光阴似箭,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知非”一典,与朱德的实际年龄相差很大,用得稍稍勉强了一些。“血战疮痍嗟满地,操戈逐鹿睥群枭。”疮痍,即创伤,比喻遭劫难后的景象。嗟,嗟叹,哀悯。操戈,执戈,拿起武器。引申为交战。戈,古代一种兵器,横刃,装有长柄。睥群枭,傲视群雄。睥,睥睨,傲视。枭,枭雄。颈联写作者看到血战过后哀鸿遍野、百姓流离的惨况,不由得生发出对天下苍生命运的嗟叹与哀悯。尾联“人皆可以为尧舜,誓救生民路一条”,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前景的乐观、自信与旷达。
第二首,回顾辛亥革命以后的护法战争中,艾承庥先生对作者的无私帮助。“一戎衣竟溃纷争,回首韬机尚自评。”首联点出作者旧事重提的那个年代,是在“一戎衣竟”(即表面上的“全国统一”)以后,军阀混战的特定时期。“溃纷争”,溃,突破。朱德护法战争中,曾经在泸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军事胜利。但作者用“尚自评”一语,表明自己并不满意。这既是一种自谦,同时也是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对战争的认识有所改变的反映。不过,虽然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朱德仍然难以忘怀艾承庥先生几年前对自己的帮助。颔联“鲁肃赠囷长者意,元璋留柬故人情”,借鲁肃赠粮、明太祖下诏的典故,对艾先生再次表示谢意。这两个典故的运用非常精到,非常典雅,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对艾先生的情意。“中山主义非无补,卡尔思潮集大成。”颈联将当时流行的新词写进诗中,以“中山主义”对“卡尔思潮”,基本上是协调的,表明作者“不薄今人”(杜甫语)的美学追求。非无补,就是“有补,但不是最好”之意,这是朱德入党以后对“中山主义”的新的认识;“集大成”,这是朱德经过多年的苦苦寻觅,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评价。“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朱德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对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最有发言权。他这样说,显然是有很大的说服力的。尾联“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旌旗”,表达了作者走上“正道”(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以后的一种喜悦。这种喜悦,作者对老朋友艾先生和盘托出,愿意和他一起分享。
第三首,回顾自己的戎马生涯,深深感谢艾先生的帮助,展望美好的前程。“我本江南一鲰生,十年从事亚夫营。”首联既是自谦,又是对自己十年军旅生涯的回顾。作者本是四川仪陇县的一个农家子弟,由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才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离开家乡,投笔从戎,涉足军界。“身经沧海羞逃世,力挽狂澜岂为名。”颔联写作者参加了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成为一代名将;但作者的初衷,并不是想出名,而是身处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不想逃避世事,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是为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颈联“别有良图酬壮志,难忘盛意向前程”,第三次对艾承庥先生表示感谢。“别有良图”指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有了新的政治理想;“酬壮志”指实现自己青少年时代以来一以贯之的抱负。尾联“劳人乌马空归去,大好河山创太平”,是作者功成身退、以创建天下太平为满足的一贯的心理状态的流露。
第四首,写神州沉陆,人世沧桑;河山锦绣,军阀们却怀着狼子野心。有人安居观变,不问世事;有人乘时窃利蝇营狗苟。眼觉得人民遭受苦难,朱德顿时“万家忧乐到心头”,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任县尉时所作的《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诗就他耳边回响:“百娃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颈联、尾联便顺势而下:“人生乱世心难测,我欲回天力自强。火热水深民望救,安危度外不思量。”这两联,洋溢着作者为了救民于水火,已经将安危置之度外、义无反顾的决心和气概。
这组诗是贺寿诗,由于作者和艾承庥先生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组诗乃紧扣题旨,为老友贺寿。但同时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特殊的身份,这组诗也就多了朱德自己的影子:既有诗人对自己军旅生涯的回顾,又有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既有诗人对政治追求的所以,又有他对时局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有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前瞻。组诗以对艾承庥先生的贺寿、致谢为线,贯串了诸多内容,是朱德诗中风格比较明显的作品之一,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朱德这组《艾承庥局长六十寿赠诗》四首是目前搜集到的朱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的最早的作品。从诗词的风格看,有朱德自己一贯的豪放、洒脱之风;从诗词的内容上看,已经增加了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的新认识,具有新的思想性和战斗性,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