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的真相】
《三国演义》中对于煮酒论英雄这段内容的描写: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
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注:前面刘备提到了袁术、袁绍、孙策、刘璋等人,又提到了张绣、张鲁、韩遂等辈。曹操却鼓掌大说:“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看来在曹操眼中,当时能称得上英雄的人,实在是没有,这些人都不能成就大事。换句话说,也体现了曹操看人的独到眼光,体察深远,绝非等闲之辈。而且刘备在曹操那里生活多日,曹操必然对刘备的一举一动都历历在目,刘备巧借怕雷来掩饰他受惊吓的真正原因。这个如果放到一般人身上还说的过去,但是放在曹操的身上就实在难以说的过去,毕竟雄才大略的曹操,什么场面没见过,什么人没见过,而且曹操更是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知人善用之能,什么小伎俩没有见过。
最关键的是,刘备和曹操也不是第一次相见,曹操也对刘备观察了很久,所以曹操有可能是故意放水,既然你刘备这么说,我就这么信了,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下面自有解释。
【刘备上了曹操的当】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开示:当年抗战期间,有一个朋友在一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当保安副司令,他差不多天天都在外面剿匪,我问他:“你们地方上哪来这么多土匪?”他怪我一天到晚留心天下大事,连鹅毛扇都不去拿,不会当军师。我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如果把土匪都剿完了,我们怎么办?”我说你们原来是这样干的。他说:“不是我们要这样干,是邻县要这样干,把土匪赶来赶去,剿的次数多,功劳多,他们要这样干,那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也有人说刘备是曹操培养出来的,假如他不培养一个刘备,就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这里要讨论一个古今文化不同的问题,古人对于师出有名非常看重,而且古人更加注重礼法,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曹操挟天子必须有一个非常仁义道德的理由才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正如上面煮酒论英雄的片段,按照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反应再机敏,只是一时的小聪明,对于一个人长期的观察,才是判断一个人的关键,曹操在心目中已经认定了刘备就是他需要的人选,与其说是刘备骗了曹操,不如说是曹操故意让你刘备骗。正印证了南师说的剿匪的例子,剿匪不能剿尽,而且功劳还越来越大,曹操的实力最终越来越大,达到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不得不感叹曹操的老谋深算,心机之深。那么既然曹操都达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程度,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有人说他有机会称帝,可以提前病逝了,其实如果按照历史真正的解读方法,这个只是非常肤浅的看法,真相是曹操根本就没这个打算!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面。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根据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开示,纣王无道,为什么周文王没有起兵伐纣呢?对于周文王的标榜是“不忍心也”,这个是仅仅从道德方面的评价,其实周文王精通周易,谋略更是一流,他早看到了,在他那个时候,时机还没有成熟。姜太公七十多岁才遇到文王,而文王那时已经九十多岁了,烈士暮年他这一辈子是来不及了。所以,从一方面来说,是他道义的精神,不忍心去讨伐纣王,毕竟那算反叛,给纣王一个机会,到他儿子那会看看会不会反省改过,另一方面,到他儿子那里一切的机缘成熟,才能一举成功。所以,他的事业,需要留给他的儿子去完成。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说:这个历史故事被曹操“翻了版”,有人向曹操劝进,取汉献帝而代之,曹操说:“我其为文王乎!”下面意思就是说,让我儿子去干吧!
所以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曹操把他一生的规划都看的很清楚,根本不是像我们普通人一样走一步看一步,曹操很有可能就是有意培养刘备,乃至于不称帝都计算得清清楚楚,如此才知道看历史要多长一个心眼。
不过历史总是轮回般的相似,曹操挟天子窃取的江山,到他后代手中又被司马氏所窃取,司马懿对于诸葛亮的空城计,到底是没有识破还是有意上当,估计就更说不清楚了。但是司马懿借着诸葛亮这个对手,在危机四伏的政治环境中,巧妙地活下去,并重演了曹操的一幕,乃至他的后代窃取了江山,真是如出一辙。正应了红楼梦中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做人要诚恳,做事要圆融无碍,而不是做人没有原则,做事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