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里,大阿哥胤禔在剧中的人设有点愚蠢,康熙曾经骂胤禔是个蠢猪,但是实际上胤禔不可能是个蠢猪。胤禔不但不蠢,而且文武双全,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康熙29年(1690年)、35年(1696年),康熙亲征准噶尔,胤禔两次都是跟随先锋营出征的,两次都是有战功的。
但是在《雍正王朝》里,八大山庄被围的时候,胤禔就显得有点“利令智昏”且“迫不及待”。因为在他这个层面,能够看到“废太子”的利益就在面前,所以竟然提出“太子胤礽狂悖不法,他愿意替康熙除去庆父之忧。”
划重点,所谓“庆父之忧”里提到了2个“已成现实的要素”,甚至推导出更为严重的后果,可谓字字直戳此事的“要害”。
首先,庆父一心图谋鲁国国君的位置;这不“八大山庄被围”就是胤礽再逼宫啊;
其次,庆父和鲁庄公的妻子哀姜私通;而胤礽和康熙的嫔妃郑春华私通;
再次,如果在这样放纵下去,庆父还杀了公子般。而康熙再放任下去,胤礽还可能杀兄屠孙。
在情急之下,或许普通人觉得这个逻辑很合理,应当立即决策,康熙自己不方便动手,胤禔我替你动手,这事就水到渠成了。那么胤禔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个机会呢?
首先,此前胤禔一直和胤礽一直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此前两人被卷入明索两党的党争之中,势同水火。而明索二党覆灭的时候,两人当时才14、5岁,而如今两人都已奔40岁了,这此间积累了几十年的怨恨,非一朝一夕,他对胤礽的恨,已经不只是要废了他的太子名份,而是要杀了胤礽而后快的地步;
其次,虽说皇家继承权从明清以来都是“天子家事”,但是清初从胤礽的被立,实际上还是严格按照宗法制度的,嫡长继承顺序的。胤礽被废,胤禔最得利。
按照宗法制度,嫡长子应该继承皇位,但是真正的嫡长子承祜2岁就死了,未序齿;接着就考虑嫡次子,由于赫舍里死了,胤礽成为了唯一的嫡子,也是事实上的嫡长子了,所以胤礽被封为太子;而一旦太子胤礽被废,就要接着考虑嫡长孙,但是很可惜,而胤礽一直都没有给康熙生一个嫡长孙,胤礽的两个儿子弘晳、弘晋都是侧福晋生的。那么按照宗法秩序,接下来就只能考虑庶长子,真正的庶长子承瑞也是2岁就死了,未序齿,胤禔就成了事实上的庶长子了;所以就只能考虑胤禔了。明白了这一层关系,就明白了为什么胤禔会有胤礽被废,太子非他莫属的逻辑了。
但是放到剧情里,胤礽就有点“利令智昏”分不清形势了。
因为首先康熙意识到了“太子手谕”有可能是假,之所以现在部署,是因为自己不在京城,担心动乱出事,封4个亲王的目的其实是希望你们各自为政,互相牵制,以免祸起萧墙。因为看不清背后的阴谋是什么,所以才做了这种稳妥的布局。
而胤禔只看到了这是要废胤礽的准备,却没看到其实这对于自己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因为自己表现的越积极,实际上自己被怀疑的可能性就越大,康熙本来就对胤礽不满意了,被废其实也是早晚的事情,但是康熙并不希望看到其他皇子为了争夺储位,而背后搞阴谋。
实际上这次“假太子手谕”背后真正的黑手是胤禵和八王党。但是由于胤禔的“积极表现”,成功地转移了康熙对胤禵和胤禩等人的怀疑。
而康熙对胤禔的提议未置可否之前,胤禔却已然开始提前“嚣张”起来,导致了众位皇子的不满。由于被封了亲王,领兵护卫康熙安全,他已然把自己当做了未来的太子,似乎任命书已经在被起草的过程中,就等开会宣布了。但是康熙老爷子可没说自己一定要按照“宗法制度”来选自己的继承人啊。所以胤禔的提前暴露了他急不可耐的心,也因此第一个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