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个故事,有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偷走了,以后怎么看他怎么像小偷。后来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也就越来越顺眼,不认为是小偷了。
我只记得个大概,好像是《智子疑邻》的故事。不敢确定,在网上搜索一下吧。
《智子疑邻》: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为下大雨,冲塌了墙。他儿子说:“要是不修好,一定会有贼来偷东西。”“隔壁老王”也这样说。晚上果然丢了很多东西。结果,富人觉得自己的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老王”偷了他家里的东西。怎么这故事没斧子什么事啊?
记忆有误。于是输入关键字“盗斧”,搜索到“疑邻盗斧”。故事和记忆的相似,详细讲到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找到了那斧子。结尾有评论,变的不是邻家之子,而是丢斧子的人胡乱猜疑偏见所致。
记起这故事是因为感觉现在有些人比之更甚,即使找到了斧子,也还会坚定地认为邻人所为,臆测他人是因怕东窗事发而丢在山谷,自己才得以找回。
意外收获是明白了“智子疑邻”和“疑邻盗斧”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只用亲疏和感情来判断是非,主观臆测,自然得到错误结论。
个人以为,给“智子疑邻”里的富人的教训是,对人不要只看关系远近,对人不要有偏见,这是老生常谈。而我还要给“隔壁老王”的一个忠告: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错与否,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发表这样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