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全链路设计更适用于贯穿线上线下、涉及到的角色和接触点多的场景,而这也意味着我们设计的对象会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只是前台的数字产品界面,也包括整体服务流程、线下实体物料、后台配置方式等,这样才能给用户一个更加完整而非割裂的整体体验。
再换一个角度,即使出于一些限制我们不能直接去改变一些流程和触点的设计方式,在前期阶段将他们考虑进来也没什么坏处,一些在这些触点上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我们能控制的数字产品界面设计来提供解决方案。比如线下地标不明显导致迷路的问题,除了对地标本身作出改进外,也可以用线上导航/AR导航等方式来解决;又比如各种延误、排队的等待类问题,可以通过提前预警通知、备案建议、提供打发时间的互动方式来给用户更好的终端体验。
在考虑服务流程中多个角色的诉求时,如果只是孤立地围绕每一个角色去思考,那和传统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并没有什么区别;而我理解的全链路思维还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不同角色的诉求连接、整合起来考虑,设计出合理进行资源分配,最大化各方综合利益的方案。
拿之前参与过的一个票务场景举例,人们来票务平台咨询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想买到心仪演出的票,有人临时去不了想退票,如果只是孤立地考虑流程,很容易被平台本身的一些规则(票量有限,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等)所限制死,而如果将两者的诉求整合起来,建立有平台保障的二手交易资讯闭环,则可以实现更加合理的资源分配,让多方都感到更满意。
除了角色闭环之外,还有用户使用产品本身的闭环,设计师考虑的不应只是某个具体页面布局或者组件的设计,还包括用户怎么产生动机、形成接触、深入使用、建立忠诚度、主动扩散与传播等,这一点对于角色和接触点少的纯线上场景也一样适用。
交互设计师考虑问题会有尽可能完整周到的习惯,但实际可以落地的方案。因为资源和时间限制,往往很难还原到我们基于机会点提出的概念设计的方方面面,而只能从其中的几个点优先切入。
这也就需要我们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对解决方案背后的问题影响面有清晰认知,知道什么是高频场」、什么是长尾场景,和利益相关方一起进行优先级拆解,梳理迭代节奏计划表,必要时准备合适的过渡期 MVP (最小化可行性)方案,进而推动其更好地落地,并在解决方案上线之后进行数据反馈追踪,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和推动迭代改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