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津恭一郎,是日本著名的高管培训师。他培训过的企业高管不下万人,行业更是涉及广泛,渴望解决的问题也因人而异,没有一个人的理想是与别人完全相同的。
但通过他的培训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善于向自己和别人抛出“优质提问”,具有精准提问力。正是提问的差距,将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区分开来。
我们也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成功人士。随着我们职业发展的进步,愈发感觉到“精准提问”的在职业发展中、日常沟通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
列举几个场景的场景,我们自己剖析一下:
□ 日常沟通中,对于工作/项目的安排,我们需要通过提问来获取更多的信息。但,有时不知道该问什么?
□ 应聘面试中,面试官问我是否有问题要问他们,明明心里有很多问题,可就是问不出来?
□ 参加会议,或者作为评委,对于别人的述职/讲话需要我提问,很多时候我总是用“没有问题”来掩盖自己的心虚,因为不知道问什么?
上面这3个常见场景,是很多职场人工作中都会遇到的。这个时候,受限于“精准提问力”的短缺,让自己很是显得平庸,无法争取到自己的职场竞争优势。
是什么湮灭了我们的提问能力?是否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提升?下文将为您一一道来。
首先、不善于提问,是因为这3个原因
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能够提问并不难,但做到精准提问,或者是提问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还是有难度的。
你是否也有如下这样的经历:
明明这个事情自己听得懂,但自己的问题总是问不到点上;
担心自己的问题比较简单,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水平,索性就不提问了。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越是不发问,脑子就会变得越来越笨拙,思考就会越来越慢。
不善提问,无非出于这3方面原因:
原因1:抓不住重点,不会提问;
这个原因是最普遍的原因,也就是不懂提问的方法论。
平时我会作为评委参加业务城市经理的述职会议,总会发现有几个城市经理从不提问,就好像这个会议和他没有关系。
于是会后我约他们聊天,问他们为什么不会主动提问。
他们给我的原因就是“自己也听了,也听懂了,但就是不知道问什么。”
经过多年对业务和团队的理解,我发现有一部分人在听的时候,仅仅是在“听”,没有抓住重点,更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不知道如何去提问。
原因2:主观性太强,不屑提问;
总感觉这个内容太简单,从主观的意识上不屑于提问,觉得大家应该都明白。
同样是在一个项目安排会场,其他同事在不断提问各种问题,来获取更多的信息。唯独有一个业务经理一言不发。
总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问他,“你没有什么问题可问吗?”
对业务经理直接说,“这个项目很简单啊,没有什么可问的。”
但当这位经理被问到,项目资源该如何整合时,他却一脸懵,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这种情况就是他的主观性太强,感觉什么都知道,都不屑于提问。
原因3:错误的认为提问就是“技不如人”;
这一类人自尊心太强,感觉自己提问就会显得很幼稚,能力比不上别人。
这种想法其实非常错误的一种想法。
提问是日常工作过程当中非常必要的一种沟通方式, 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交互信息,让整个工作的信息流形成闭环,让彼此的信息更加对称,而不是在这里比较谁的能力高下。
真正高段位的职场人,有时候提问的问题都非常简单,他们不怕“丢人”,也不怕“技不如人”,就怕自己因为没有提问确实了信息,而造成自己的工作失职。
所以,想要提高我们在职场当中精准提问的能力,一定要摆正我们的提问心态,不要带着“问题问不好就会丢人,就显得低人一等”的错误心态。
在任何工作场合,有需要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不卑不亢,提问的过程和结果当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信息。
其次、7个问题抽屉,帮你快速提升精准提问的能力
7个问题抽屉,是著名作家刘润老师,将7种精准提问类型形象的比作“抽屉”。当遇到一个话题要进行发问时,你可以选择将这些问题抽屉一一拉开,从中择取最合适的问题类型来进行提问。
举一个我实际工作中的场景,然后运用“7个问题抽屉”,手把手教会你一口气问出70个问题。
Case:2019年5月份A业务和B业务进行了组织融合,为了促进团队管理塑型,为团队管理者提供强有力的管理抓手,HR部门着手试试《全员绩效管理》项目。
今天在组织项目说明会,如果你是参会人,你会如何提问?
抽屉1:继续/中止性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其实是要提问“我们是否需要讨论这个问题?”
针对上面的case,可以提问:
我们今天讨论《全员绩效管理》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什么?
两个部门刚刚融合完毕,现在进行这个绩效管理是否时间恰当?
在场的人是否都必须要参加这个讨论?
还有谁是这个项目的相关方,也需要参加到这个讨论当中来?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今天我们是否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展开,以获取目的、重点、相关人员等信息。
抽屉2:澄清性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是要提问“你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要搞懂讲解人想表达的任何一个概念,可以提问:
全员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群体?
团队管理塑型是什么意思?
管理抓手是什么意思?以前有哪些管理抓手?以前的管理抓手有哪些问题?
你的这个方案有和业务部门进行交互吗?
如果交互了,得到的反馈有哪些?
现在业务一线除了绩效管理以外,还有哪些管理需求?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让对方充分澄清每一个概念”,避免自己对事项有模糊的地带。
抽屉3:假设性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是要提问“你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做任何动作之前,负责人在心里都会有一定的假设,这个假设获得到了验证和未得到验证,我们需要通过提问将他的假设给剥离出来,进行论证:
你做这个全员绩效管理的项目,前提考虑有哪些?
是什么触发了你这样的考虑?
你这些考虑其实都是一种假设,你的这些假设得到验证了吗?你是如何验证的?
在验证过程当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克服的?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对方做这件事情的背景、假设是什么”,充分挖掘对方的考虑点、假设点,并通过对方的解答来判断是否合理。
抽屉4:质疑性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是要提问“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
通过提问,我们要对该项目的数据、案例、信息、人事安排、时间管理、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的支撑性论据进行质疑。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现在的这些管理抓手的短缺,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知道的?
你的信息的获取渠道是否可信?
是否有数据支持?你的数据来源有哪些?
该项目你为什么安排张三来负责,而不是李四?
这个项目你的时间排期是怎么考虑的?
你觉得这个时间能否妥善的落地这个项目?
你有没有考虑成本问题?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对支持性数据、案例、信息、人事安排、时间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质疑,通过对方的反馈来看论据是否充分。
抽屉5:缘由性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是要提问“是什么导致的这个结果?”
对这个项目当中说产生了结果的缘由,进行一一盘问。
你感觉目前管理抓手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全绩效管理落地效果不好,是什么引发的?
你的这个项目,要让业务容易接受内在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如果业务不容易接受,你感觉是哪些抑制因素在作怪?
你的这个项目整体的运营机制是什么?
你感觉这个项目如果落地顺利,会发生什么?
你说考虑的这些因素只是起因,还是仅仅是一部分因素?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对方要做这件事的前因”,在事项案例中挖掘每一个结果产生背后的原因,通过对方的理解校验原因真伪。
抽屉6:影响性问题
这一类的问题是要提问“会带来什么影响?”
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结果、结论和影响进行提问。
你认为项目落地之后会有怎样的结果?
你对这个结果的判断是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
你认为最好的情形是什么?
你认为最坏的情形是什么?
这个项目落地大概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会存在哪些意外的结果?
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对方要做这件事的后果”,包括结果、影响、结论,以及是短期、中期、长期,和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抽屉7:行动性问题
这类的问题是要提问“未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
针对项目负责人未来的行动计划、干系人管理、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提问。
你觉得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动作是什么?
如果出现意外风险,我们该如何应对?
现在的相关项目人员都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分工的?
这个项目你打算什么时间完成?
阶段性复盘准备安排在什么时间?
过程当中你需要哪些资源?
您打算多久向我汇报一次?
小结:这一类问题的提问,要关注“对方后续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的人员安排、时间安排、PDCA、汇报节奏等等。
最后、提问是个技术活,要多练多用,熟能生巧
你的提问,有可能是困扰于某个问题的人恍然大悟,从此走向光明的未来。——粟津恭一郎
那些被称赞优秀的人,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和他们在职场当中的精准提问能力也是分不开的。
通过提问,他们总是能够抓住事项的要点;
通过提问,他们彰显了对这个事情节奏的高效把控;
通过提问,他们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素养。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连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方法都没有,那又能用什么来证明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卓越呢?
我们要摒弃错误的提问观念,要敢于提问,因为提问是一个技术活,真的可以熟能生巧。
当你遇到一个事项的时候,当你无从问起的时候,请想一想“7个问题抽屉”就摆在你的面前,随手拉开一个抽屉,里面放着的都是满满的优质问题,选择最合适的勇敢的去提问。
通过提问,你会遇到更加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