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当年龄结构大致呈纺锤形,也就是中间多两头少时,才具有人口红利
从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2年为止,我国的抚养比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得益于生育高峰和计划生育两个因素的叠加共振。
新中国从1949年建国开始,一直到1972年为止,中间除了三年困难时期以外,可以说一直处在生育高峰期当中,这带来了超过5亿的新生人口。1979年改革开放时,49年出生的人们也不过30岁而已,正处于精力和经验的更佳平衡点上。50到70年代,一对夫妇生育3、4个子女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当这对夫妇年迈以后,多个子女就可以共同分担养老的压力了。
计划生育自1982年起被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到2016年开放二胎为止,都在执行一胎化政策。当然,严厉的一胎化政策只针对城市,农村有所谓的一胎半政策,即头胎是女孩的话,4年后允许生二胎。另外,南方对计划生育的执行不如北方,一家两孩的情况比较多。但总体来说,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减少了很多新生人口,让一对夫妇抚养的子女变少了。这样,1950到1981年这个时间段里出生的人,无论是赡养老人还是抚养小孩,压力都比较低,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接受比较低的工资,这就是低抚养比的巨大优势。
到目前为止,最后一个生育高峰是1981-1990年,这批人是目前打工的主力军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举个栗子,即使到了2005年左右,很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个月下来也赚不到1000元人民币,最多只能兑换区区123美元而已。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在人工成本上具有20倍以上的巨大优势。而且因为年轻人太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要知道,绝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可言,所以员工的可代替性也很高。
不过,“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目前北方的老龄化已经较为严重,可以说只有南方还具备一定的人口红利,但也在衰退
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6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人口红利有消失的趋势。
也就是说,当这一批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去,而新生人口数量又无法填补其空缺时,人口结构就会趋于恶化,此时人口红利就转变为了人口债务。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持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只有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变,才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