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微博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2009年新浪试水微博。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之后我国研究自媒体的文章迅速增长,研究内容以微博营销为主。2011年新浪微博达到巅峰状态,每日有6000万活跃用户。微博可通过手机更新,比博客更快捷便利。
(三)微信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微信是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2012年微信又推出公众号,增强微信的大众传播特性。微信除了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还可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扫二维码等方式添加好友,社交传播更为粘性。2014年起自媒体开始赚钱,获得一定的商业变现,自媒体被越来越多地关注。
(四)直播
直播有电视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之分,自媒体时期的直播主要指后者。网络直播是指通过录屏工具或手机在互联网平台上对表演、展示、互动等行为进行实时呈现的在线娱乐或服务方式。2014年我国各种直播平台纷纷成立。2015年很多网红诞生,中国网络直播平台数量接近200家,用户数量达2亿人。2016年被称为“网络直播年”,网络直播平台融合了游戏、电商、泛娱乐等多种元素于一体。
(五)自媒体智能分发平台
自媒体智能分发平台,是指内容生产者在平台开设账户,上传内容产品,平台運营方可利用智能设备给用户画像,并根据用户喜好匹配推送相关内容的平台。2016年,今日头条、百家号、大鱼号等自媒体智能分发平台逐渐壮大。快手、抖音等短视频也采用智能分发的机器算法模式,与注重社交的直播方式有所区别。自媒体从封闭的粉丝圈到现在的开放平台,从编辑推荐到个性化机器算法推荐,普通大众也能将信息更多地传递给陌生人群。
二、自媒体传播方式
从内容推广分发的手段来看,自媒体传播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社交传播,另一种是机器算法传播。
(一)社交传播
社交传播,是利用社交活动让更多的人和组织了解、接受传播推广的内容,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社交传播以微信自媒体最为突出,传播内容仅粉丝可见,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交互性,但大众传播能力较弱。社交传播的最大特点就是粉丝效应巨大,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形成复杂的社交网络。于是,自媒体传播便“一切从分享开始”。然而社交传播追求的粉丝效应也导致一大弊端的出现:刷粉刷量。当刷量工具崩溃时,不少公众号文章阅读量直线下滑。近年来,以趣头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还发展出“看文章赚零花钱”的趋势,从花钱刷量演变为买人阅读。自媒体环境需要净化,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二)机器算法传播
机器算法传播,也称为智能分发传播,是利用算法智能分发内容,来达成个性化推荐的目的。算法本身是一种程序,依靠用户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用户画像”,将用户喜好的内容推送到移动终端,满足用户对内容产品的个性化需要。这种传播方法突破了社交传播的封闭性,变得更加开放,可接触的陌生人群更加广泛。在算法推荐的基础上结合社交传播的优点,使得智能分发平台的传播效果更好。然而机器算法传播存在着一定弊端,信息茧房效应使得用户看到的内容十分局限,内容娱乐化、低俗化、重复性等问题引发众多质疑。故此,很多自媒体平台除了机器算法主导外,还辅以人工审核。
三、自媒体传播效果
(一)传播范围的大小
传统媒体的控制者是专业媒体,无法决定信息的接收者,且传播范围有限。自媒体的控制者是个人,信息接收者既可以是关注自媒体的群体(如粉丝)或信息转发者的关注者(如朋友圈),也可以是关注自媒体平台某类信息的偏好者,如今日头条等智能分发平台。不论哪类自媒体,其传播模式具有网状多样化的优势,即时、裂变、互动等交互行为,形成了节点共享的效果,几何倍增式地放大传播范围。只不过微博、微信更倾向于封闭的粉丝圈,当粉丝数量有限,传播范围就会有限。而开放的智能分发平台不限于粉丝,也分发给感兴趣的陌生人群,被平台推荐的越多,传播范围就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