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宏观场景与微观场景的穿梭
宏观场景代表产品的核心需求、主体基调。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随着功能越来越多、场景挖掘越来越颗粒化,设计师容易出现跑着跑着就遗忘了宏观场景的现象,尤其当更多的设计师加入,每个人开始只负责子模块的时候。
当然,每个场景理应有它的独立性成分在,这个我们不否认,但当越来越多的微观场景在设计中走的太独立,势必会走的太远太飘太偏。这里没有牛叉的套路,唯有“时不时蓦然回首”,想想:
我做的微场景需求,在整体的宏观场景需求里面,担当的角色是什么?
微场景需求,对于宏观需求有什么正负面影响?
新用户老用户如何看待这个微场景需求?
等等
五、场景是变化中的
比较典型的案例是PC年代与移动时代社区的变化。在传统的PC年代,文字类社区比较流行,比如豆瓣、天涯、猫扑,大家在PC端轻松打字,泡在社区里面聊天、灌水、跟帖。
当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相比文字,拍摄照片的便利性得以体现,再加上美图类软件的成熟,图片类社区自然崛起。用户使用场景的变化,带来了产品方向的变化,产品方向的变化,进而强化了用户习惯。
六、暗含的场景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给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将社会情境分为 3类:即真实的情境、想像的情境与暗含的情境。
真实的情境代表目的性比较明确的场景,而暗含的场景也许是不可卸下的陪衬,就像红花与绿叶的关系,没有绿叶的衬托,红花也黯然失色。比如陌生人交友,找对象是真实的主要场景,但找人陪伴获得精神和情感的寄托是一种暗含的场景。这种暗含的场景也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的手段,让需求变得更加显性。
七、无聊和孤独是人类最大的场景
人终究还是孤独和无聊的,无论你是个人,还是情侣,抑或是归于组织状态,你相处时间最长的人还是自己,所谓人性孤独论。
过去狩猎采集的年代,你可能还没那么无聊,毕竟你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砍柴、觅食、战斗、打磨工具。如今智能移动时代,你窝在家里什么都不干,手机轻轻一点,有人上门送餐、按摩、修手机、打扫卫生…
当所有生存的需求都交给别人的时候,你剩下的是一大把无聊的时间。而帮助大家打发无聊的时间,将是最大的场景,可能是娱乐、学习、兴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