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贰角人民币)
“二”字的构形就是源于简单的刻画记事,为纯符号指事字,以两横代表两个物件,从而表示数字二。其实,”二”字发展中有所变化,到战国时期有所繁化。从其字形演变轨迹可见:
(参1)
这种繁化不光只出现在”二”上,”一”和”三”同样也有相类的繁化。如下图”一”和”三”的发展轨迹:
(参1)
(参1)
“一””二””三”的繁化演变出现在同一段时期,大概在战国之汉代之时,汉代以后这种加”弋”或”戈”的一、二、三就不再常用了。那为什么在原来很简单的汉字上增加”弋”或”戈”了呢?其实这就是当时为了避免数字使用时的误解、误认而进行的繁化,跟后来创制大写数字一样的道理,并无其他原因。而繁化时最初所加的应该是”弋”,正如毛际盛《说文解字述谊》中所言:”弋,橜也。盖记数之筹。”也就是说,增加的”弋”是当时的一种记数的工具”橜”,为短的木棍。
“两”字从篆书、隶书和楷书可见内有二人之形,其实这是字形发展的讹变,让我们误认为从二人。”两”字的金文字形如下:
甲骨文中不见”两”字,其实甲骨文”两”就是甲骨文中的”车”字。后来发展至金文,”两”与”车”逐渐分离开来,”两”截取了”车”字比较有代表性的部分,该部分表示两匹马拉的单辕车,也就是车辆。”两”即是”辆”的本字。甲骨文金文中”车”字似”两”字的部分见下图:
“两”字的造字逻辑,就是从拉车的马匹为二这个较为明显的角度来取义的,这同古时人们经常使用这种车辆的生活阅历有关。为了与”车”区别,古人在”车”字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舍去了”车”字的轮、车轴等部件,保留了可以夹在马脖子上的车轭、固定车轭的衡以及连接车轴的辕。“两”本义指车辆,如:
《尚书·牧誓序》:”武王戍车三百两”《小盂鼎》:”孚马((匹,孚车十两,孚牛三百五十五牛。”《诗·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以上用例,”两”皆为”辆”义,”两”又从两匹马拉的车引申表示”二”的意思。后来又造了”辆”表示”两”的本义,”两”与车就没有什么瓜葛了。
“贰”字金文字形如下:
从字形可见,”贰”字最初并非从”贝”而是从”鼎”,这从《五年召伯虎簋》、《琱生尊》中可见。古”贝””鼎”形近,因此常相混。因此,该字从鼎,从弍,为会意兼形声字,其义为二鼎相匹配之意。二鼎相匹配,必然有一个为主,一个为副,且有“增加”之意,因此”贰”又被引申为副、益之意。
《说文·贝部》:”贰,副也,益也。从贝,弍声。弍,古文二。”
“贰”字至先秦依然不常用为指称数字,而作副、益,”贰令”为副本之意,”贰车”为副车;”贰室”为天子之副宫。显然,”贰”的次要意义是从”两鼎匹配”之意而来。
后来,”贰”由“副”意引申出”两属””二心”之意,如: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
以上”贰”为”两属”和”二心”之意。“贰”的”增益”之意也较为常见,如:
《周礼·天官·酒正》:”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此”贰”即为增益之意。
那么,”贰”什么时候用来做数词的呢?其实还是比较早的,《五年召伯虎簋》中的”贰”就是当作数词来用的,”宕其叁、宕其贰、宕其一”。
前文我们说到”贰”在老版人民币上把”二”放到了”弋”上。那是不是真的马虎写错了呢?其实这只是”贰”的异体字,其异体字很多,见下图:
新中国发行的前三套人民币都采用了”二”置于”弋”上的”贰”字,这种用法是受到之前抗战之时解放区货币的影响。当时,两种”贰”并用的,比较混乱,而这种异体混用的现象则可上溯到唐代。
“二””两””贰”三字,今均可用作数词。但是追根溯源,只有”二”最初为数词,”两”初为”辆”的本字,与车有关。”贰”初义为二鼎相匹配之意,后引申为副、益、两属、二心,然后再用为数词。”贰”现在为”二”的大写体,古时的数十个异体字皆废除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