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菊头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近期一项染色体核型研究,将华东亚种的鲁氏菊头蝠升格为新物种中华菊头蝠。
中华菊头蝠,又名短指菊头蝠、栗黄菊头蝠。核型为2n=36。常栖于自然岩洞中,在废弃的防空洞、坑道、窑洞中亦有发现。可集成上百只的群体,曾见与皮氏菊状蝠、西南鼠耳蝠、大蹄蝠、长翼蝠、中华鼠耳蝠等同栖一洞。秋末冬初交配,翌年初夏产仔,每年1胎,每胎1仔,幼仔生长到次年秋达性成熟。
中华菊头蝠,哺乳类、脊索动物门、兽纲、翼手目、菊头蝠科。一种十分常见的中型菊头蝠;
体长4.1~5.3cm,尾长1.8~2.9cm,前臂长4.5~5.2cm,体重9~14g,颅全长1.9~2.3cm。马蹄叶较大,两侧下缘各具一片附小叶,鞍状叶左右两侧呈平行状,顶端圆,连接叶阔而圆。背毛毛尖栗色,毛基灰白色,腹毛赭褐色。头骨矢状嵴明显,颚桥短。第3、4、5掌骨近等长(3.4~3.8cm)。齿式为1.1.2.3/2.1.3.3=32。毛色为橙色、锈黄至褐黄色;眼小耳大,耳朵有对耳屏;鼻叶较宽,联接叶侧面线条圆钝,呈三角形的顶叶发达,下缘凹陷。
中华菊头蝠分布于中国东南、西南、陕西等地,其中分布在温带地区的菊头蝠在冬季要冬眠。广泛分布于香港各区。华南、尼泊尔、印度北部及越南。
蝙蝠是狂犬病病毒、尼帕病毒、汉塔病毒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中华菊头蝠被东南亚一带的部分居民作为食物,中医则拿来作为药材。研究表明,这种蝙蝠可能有助于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包括人类。
中药“夜明砂”,即由蝙蝠的粪便制成,有治疗眼疾及明目的功效,一般会配合其它中药给病人服用,也有市民买来煲汤。研究发现,近四成菊头蝠体内有一种类似SARS的病毒,而2005年发现有动物感染SARS病毒的深圳野生动物市场,距离研究员在香港发现有SARS病毒的菊头蝠位置只有十七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