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社区工作人员为社区居民发放防护物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要想了解“气溶胶”传播,就得首先明白到底百思特网什么是“气溶胶”?之前,人类发现哪些疾病可能通过气溶胶传播?
2019年1月31日,英国莱斯特大学医学院感染、免疫和炎症科教授Julian W. Tang在权威学术期刊BMC Infectious Diseases《BMC传染病》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气溶胶的综述性文章。Julian W. Tang还与全球多地的工程学专家在与空气传播感染控制有关的气溶胶传播和气流动力学方面进行积极的合作。他现在还担任《PLOS ONE》的学术编辑和《感染、遗传学和进化》特刊的客座编辑。
这篇题为“Recogni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infectious agents: a commentary”(《评论:对于传染源气溶胶传播的认识》),对气溶胶传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下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对论文的全文翻译:
摘要
尽管对于大多数呼吸道传染源而言,短距离飞沫传播是可能的,但确定同一传染源是否也通过空气传播,对所需的感染控制干预措施的类型(和成本)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气溶胶的概念与定义也常被讨论,它常被和飞沫传播混为一谈。有些作者用“气溶胶”代表“飞沫传播”或者“气溶胶传播”,大多数作者还认为空气传播是气溶胶传播的代名词,
但是,在讨论针对个别能够通过空气(气溶胶)途径传播病原体,以及针对该病原体特定感染控制干预措施时,这些术语经常被混淆使用,比如肺结核,麻疹和水痘。
因此,当我们需要知道某种特定的干预措施,如要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PPE)的类型是否能被视为足以预防感染发生(比如是否需要佩戴N95而非外科口罩)的时候,弄清这样的术语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这篇评论认为“气溶胶传播”是针对一些传染病的常用术语,这些传染病已被公认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此文还讨论了其他病原体,例如流感病毒,其空气传播的潜力更多地取决于不同的宿主、病毒和环境因素,并且其气溶胶传播的潜力可能被低估了。
背景
如果一种传染源从分类上来说可以通过空气传播,那么“可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判断对于医护人员如何与确诊病人接触、使用怎样的个人防护装备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于预防空气传播的传染源(比如气溶胶传播)通常比预防仅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的传染源的个人防护装备更贵。原因与气溶胶的特点有关:一是它们跟随气流流向,这需要人防护装备在气道周围紧密密封;二是对于生物气溶胶而言,它们的尺寸很小,要求人防护装备增强过滤能力。
近期基于临床的几篇文章、指南和流行病学数据,突出显示了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CoV)和埃博拉病毒可能存在的气溶胶传播途径。针对后者的一些研究回应试图将这些理论风险放在更实际的角度,并且这很好地说明了将这些爆发或再次爆发的病原体分类是件多么令人困惑的事,很难将它们分成飞沫(短程)传播或是空气传播(短且可能远程)传输类别。
但是,这种阐述并非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相对的。因为这两种都有可能通过气溶胶进行近距离人际传播(与感染者1米以内)。
定义
严格来讲,“气溶胶”百思特网指的悬浮在气体中的颗粒,例如空气中的小液滴。多年来,有很多已出版的相关研究通过颗粒直径对其进行分类。
例如,普遍上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