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是什么意思(志向前面用什么动词)

《入团自愿书》——一份鲜见的史料,来自《入团志愿书》家族的特殊品种。

之所以说鲜见,是由于在红色收藏圈,这类品种并未引起足够,目前有可能尚无藏家作专题集藏。

本人所藏各类《自愿书》,数量也难以超过两位数,作为一种小众题材,其存世量多寡,直接影响着爱好者的参与兴趣。

那么,《入团自愿书》与《入团志愿书》是一回事吗?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自愿”的本义是动词“自己愿意”,如自觉自愿,自愿参加,出于自愿。

而“志愿”的本义,一是名词“志向和愿望”,如志愿书,他的志愿是当个教师;二是动词“自愿”,如志愿军,我志愿去边疆工作。

二者对比,均有“自己愿意”之意,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愿表达,一种“自己愿意”而无他人强迫去做某件事情的愿望,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志愿”一词,所表达百思特网出的渴望感、迫切感更为强烈一些,并带有一定的郑重、庄严的色彩,其“愿意”的分量,要远高于“自愿”的“愿意”分量,同时,还体现出一种有关志向信念和理想追求方面的诉求表达。

所以一下,“自愿”一词,主要偏重于出于个人意愿而“愿意”,多用于一般性的事情,语义上较轻。

“志愿”一词,主要偏重于出于个人志向而“愿意”,多用于重大性的事情,且带有郑重、庄严的色彩,语义上较重。

用文书形式表达自己愿意做某事,自古有之。

昔日,凡是加入一个组织,参加一个行业,入校读书学习等个人行为,如:参加工作、加入行会、加入工会、加入农会、拜师学艺、学生入学以及加入帮派、党派、社团等诸多事务,均须立书,递交各行各业的《志愿书》或《自愿书》,以表达本人的真实意愿和具体承诺。

在实际应用中,作为常见的表达意愿的文书,有时,部分《志愿书》被印为《自愿书》,部分《自愿书》又被印为《志愿书》,包括《入党志愿书》《入团志愿书》等,也会印成《入党自愿书》《入团自愿书》形式。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人习惯于将《志愿书》称为《自愿百思特网书》,二者之间划等号,属于一种习惯性叫法。在民国初期,既有《志愿书》,又有《自愿书》,以《志愿书》形式的居多。

解放战争时期,入党入团《志愿书》里,虽有《自愿书》形式的,但并不太多见,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手工刻写的油印版本上,这或许是人们理解及习惯方面的原因吧。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建党建团之时,许多《志愿书》都是手工刻版油印的,其中,《自愿书》形式的数量略有上升,5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各地入党入团《志愿书》均采用铅印统一格式,印刷版的推广,加之党团组织的统一要求,《自愿书》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文革”期间,曾有极少数红卫兵组织发展成员,用《自愿书》替代《志愿书》,格式及内容,则是模仿《入团志百思特网愿书》的。

就入党入团《自愿书》性质而言,各时期的整体框架设计及构成元素和基本信息,与同期《志愿书》几无差异,仅仅是名称不同罢了。

如果要说有不同,大概是《自愿书》囿于条件所限,化繁为简,节俭为本,内容及空间更简洁浓缩,页数印制更少,大多是内外两页,也有正反各一页或单面一页的。

这份油印版《入团自愿书》,16开,1952年4月印制,版式沿用的是解放区的入党入团《志愿书》风格,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镰刀、锤头,是主要设计元素,所有内容信息简化压缩到一张纸上。

所用《入团誓词》,是团中央1949年首次颁发的统一版本,直接印在表格之首,倒也显得开门见山,格外醒目。

江苏涟水县五港区五港乡赵开运的个人简历、入团动机(你为什么要入团)、介绍人意见、小组意见、支部意见,以及上级团委批准意见等内容,均被大大简化,填写空间非常有限。

不知为什么,个人“主要优缺点”竟安排在最下方,相当于最后的备注部分,感觉像是漏掉后的无奈之举,这种设计颇为罕见。

派优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用户自发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0)
腻歪的爱的头像腻歪的爱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