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司成立到现在,包装纸的价格已经整整涨了2倍,工厂的租金每年都在涨,人工成本也在涨,但是产品的单价却在下降,以往企业的利润空间可以达到100%,现在已经被压缩到了30%的边缘。”广州狼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俊鑫告诉界面广东记者,做批发的毛利润必须要达到30%才足以维持公司和工厂的发展,目前狼埠生产的指甲油月产量在3-5万瓶之间,属于自产自销型,主要服务于全国500所培训机构,以及通过外贸进行销售。目前,狼埠的年营业额尚不足一千万,月支出20万,年平均利润300万左右。
美甲店的情况如何呢?众所周知,服务行业并不以产品来定价,而是根据提供的技术和服务项目的难易程度来定价,美甲行业作为一个极度依赖于技师手艺的行业,人员工资和技术培训占了很大成本。
深圳依米国际原本是一家美容连锁品牌,为适应新一代消费者需求于2013年转型做美甲综合服务店,在做到第7家分店的时候,明显感受到了运营管理的压力,开始整顿做美甲专一服务店,单店平均面积100㎡,平均配备10-15个技师。
创始人池依米告诉记者,相较于运营美容店,运营美甲店的成本反而更高,仅人员方面的成本就占到了总营业额的40-50%,一个技师就可以拿走美甲店月纯利的55.5%,这还不包括每个月(或每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培训所产生的成本,剩下的44.5%还要承担房租、水电等运营成本。
“但好在客流比较稳定,相比于做美容店更为轻松一些。”池依米对自己的转型成果还算满意。
经过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美甲市场正在逐步走向饱和期。指典世家创始人张旭丹告诉记者,目前整个美甲行业的开店率和关店率成正比例上涨趋势,每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很大一部分店面都处于亏损状态。
随着利润空间的逐步消退,在一片红海竞争中,价格战成了部分企业的“应对之策”。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美甲店,同类服务中出现“你20元,我10元,你10元,我8元”的现象,价格一路下滑。
“20元甚至5元就可以做一次美甲,而完成一次美甲服务的平均时长为1小时,一天8个小时也只能创造160元的效益,美甲店在价格战底下的生存是非常难的。”杨俊鑫表示,价格战影响下的生态圈最后比的就是成本,而随着各项成本的上涨,价格战正在制约美甲业态向更高层次走。
价格战的直接影响之一是,美甲店开始将美甲作为引流拓客的项目,而通过嫁接一些高价项目进行盈利。根据美甲帮统计的大数据显示,只有41.8%的美甲服务者只开展单一的美甲服务,在剩下的群体中,除了美甲服务外还提供包括美睫(69.0%)、手足护理(62.9%)和其他(31.0%)诸如纹绣、化妆、半永久等业务。近两年,随着微整形和大医美项目的流行,部分美甲店甚至已经开始悄悄做起了微整形和医美项目,这一现象一度为外界所诟病。
陈光告诉记者,美甲店向全项目发展的最大弊端是从业者疏于钻研技术,美甲店不聚焦,美甲师成为多面手,匠心精神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美甲行业的发展。
虽然美甲单店体量小,但在模式创新上美甲行业也经过了多种尝试。
2014年,O2O风潮席卷美业,以河狸家“解放天下手艺人”为代表的上门服务模式获得资本青睐。在资本的催化下,许多美甲O2O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嘟嘟美甲、58到家、美到家、美丽多、美甲帮等O2O平台相继上线并获得融资。据公开数据显示,仅是美甲服务APP,应用市场上就有3000多款。
遗憾的是,这场O2O之风短暂地停留在了2015年,除了美甲帮在2016年还获得一次融资之外,关于美甲O2O的融资记录基本都停在了2015年。美甲O2O也成为美甲行业离资本最近的一次尝试,在此之后,“融资不好拿”已经成为美甲业公认的现实。
不过,记者在9月1日举行的“中国美甲沙龙领袖峰会”上得知,以美甲为主营业务的江西佟鑫娘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于2016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并于今年规划新三板上市。如能成功挂牌,“佟鑫娘模式”将给美甲行业带来新的鼓舞和探讨。
记者在峰会上还得知,在美甲行业都在采取工资提成制的时候,东莞市馨米兰有限公司已经在2014年早早地转变成了固定制,所有的股份从单店合并到公司,用顾客满意度、技术等取代绩效考核,并在品牌加盟上实行“就业――创业”同步跟进式服务,目前已经在东莞市和深圳市开出共计50家分店。
“利润下滑,美甲行业下一步怎么走?”已经成为这两年行业探讨的重要主题,但有一个共识是:未来,有着品牌、系统优势的超大连锁品牌和有技术、有特色的专业精品店将发展较好,夹在中间的中小型店在盈利上将比较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