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有一个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常夜晚出没,而且很有规律,每隔365天它便到人群聚居的地方找活人吃,天亮之时再返回山林。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又出没了,到了一个村子吃掉了很多人,正当“年”要继续行凶时,它看到几个手持燃烧着的竹杆的小孩儿就吓得四下逃窜了。后来,人们便知道“年”这种怪兽很怕红色、火光和响声,因此到了岁末每家每户都会张贴红纸、挂灯笼、燃放烟花爆竹。
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年”
说“年”是怪兽,只是个传说而已,关于“年”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年”字考证说起。甲骨文“年”字如下:
甲骨文“年”字
仔细看甲骨文“年”字我们会发现,其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禾”,下为“人”,当是一人扛着一捆庄稼的情形,人肩上背着很重的庄稼,为“庄稼成熟”之意。
“年”字来源图
金文中的字形与甲骨文基本相同,有些金文更象形,如:
金文“年”字
“年”最初是会意字,为人在负禾。但到了小篆变为了从禾、千声的形声字了。《说文解字》:“年,谷孰也。从禾,千声。”
“年”的原始意义当是谷物熟,为年成之意,现在仍然有很多地方说“庄稼收成不好”为“年成不好”。《谷梁传·桓公三年》说:“五谷皆熟为有年。”其义就是:五谷丰收就叫“有年”;大丰收就是“大有年”。那么,一年的谷物的收成就称之为“年成”。
因此,“年”并不是怪兽,而是从庄稼一年一熟而引申过来的单位。古人对“年”这个概念的说法早有记载,《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后来,“祀”不怎么用了,“年”和“岁”一直沿用至今,现在二者也有了明确的分工。
过年的历史非常悠久,据说是源于殷商的祭祀活动,先人经过春夏秋冬一年的劳作,岁末之时便用农、猎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这种庆祝活动之所以放到冬春交替之际,便是因为春节前后是农闲之时,无农活可做方能放心庆祝“年成好”。
一年又一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我来说,若把时光往前推进三十年,那时在农村过年就成了孩子的一种期待、奢望,物质的匮乏限制了那一代人的衣和食,只有过年家里才给孩子们买一套新衣服。长辈们也是一样,不论是买一套衣服还是扯块儿布做一套,添新衣还是过年必做功课。这套新衣服就成了孩子们过年的标配,穿着新衣服放着小卖铺里两分钱买的小个儿鞭炮,幸福感爆棚,长了冻疮的脸乐得流血也不知道疼。哈哈!
有了穿的,然后就是盼着吃点好的,走家串户享受美味佳肴。馋了一年的孩子们,过年个个都有自己难看的吃相,年后都会胖一圈儿,过年的新衣服上留下的满身油渍也向每个人炫耀:过年我吃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