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经营丝绸之路的过程中,表现出对外来文化极大的宽容态度。
他所以自己政治上成功经验之一就是: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为父母”。
唐太宗对当时的“胡化”与“汉化”潮流,均能采取正确态度。他认为大唐帝国本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需要理解少数民族。他曾说:
“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贞观政要》卷6《慎所好》)。
为了避免这种不能宽容对待胡人,反而被胡人所杀的祸事,只能因势利导,将胡人看作是与汉人同样的百姓,将胡人置于自己的庇护圈内,从而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他曾对铁勒族朝觐酋长说:
“汝来归我,领得安存,犹如鼠之得窟,鱼之得水。不知夫我窟及水能容汝否?纵令不能容,我必为汝大作窟,深作水,以容受汝。……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铁勒诸酋长为此恭贺说:
“天至尊为可汗,世世以奴事,死不恨。”
唐太宗进一步明确表达了他的政治目的,说道:
“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乐乐之,如骥尾受苍蝇,可使日行千里也。”(《册府元龟》卷170《帝王部·来远》)
这种以共同强盛为目标的号召,对于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减少民族争端,是有积极作用的。为了使这种代表各民族共同愿望的统一政策得到推行,唐太宗亲作表率。
汉人“没落外蕃投化,给复十年”,唐太宗下令对胡人一视同仁:
“四夷降户,附从宽乡,给复十年。”
汉人被突厥等掠走之后,唐太宗出钱赎回,“递还本贯”。贞观二十一年,醉延陀掠夺走了室韦、乌罗护、靺鞨人,唐太宗同样“亦令赎还”。
铁勒将领契宓何力在进击吐谷浑的时候,遭汉将薛万均压制、迫害,唐太宗了解真相以后,要撤去薛万均的职务,契宓何力感动地说:
“以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闻者,谓陛下重类轻汉。”(《新唐书》卷110)
突厥将领李思摩在战场中箭,创伤淤血,唐太宗“亲为之吮血”,将士“莫不感动”。
在唐太宗手下的大臣中,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执失思力、史大奈均任诸卫大将军之要职,执失思力还娶了公主,封为安国公。
靺鞨族将领李谨行因为“勇冠军中”而任以右金解军。以各边疆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大唐羁縻州都督、刺史则更是十分普遍的事。
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应铁勒诸姓要求,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调之参天可汗道”,西北各民族循此道入长安,纷纷请求道:
“生荒陋地,归身圣化,天至尊赐官爵,与为百姓,依唐若父母然。”
唐太宗终于赢得了当时各个民族的拥护,公元649年,他误食丹药去世的时候。
“四夷之人入仕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剺面、割耳,流血洒地。……阿史那社尔、契宓何力请杀身殉葬,上遣人谕以先旨不许。蛮夷君长为先帝所擒服者颉利等十四人,皆琢石为其像,刻名列于北司马门内”。(《资治通鉴》卷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