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述例子,接近于生物界的“种内竞争”的话,那么这种“形”而“下”的“种间竞争”,也是存在的。之前说的紫定和素髹漆器的例子,这次还是举个漆器和瓷器之间的例子,不过是反过来的。
福建邵武市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银扣漆兔毫盏,乍看之下与平时所看建窑兔毫盏无异,几可乱真。除了对黑釉和釉面上一条条的兔毫的准确表现外,碗的外壁髹漆到腹下而不及底,而露出圈足的模样,这其实是因为建窑黑釉有着较强的流动性,如果施釉到底,容易出现窑粘。这个原本建盏上的不足,也如实的仿效出来了。
究其原因,与宋代时期斗茶的兴盛是分不开的。这其中有两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位是曾任福建转运使,监制北苑贡茶,为宋徽宗进贡“小龙团”的蔡襄,在其所著的《茶录》中,就评论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xi)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另外一位就是宋徽宗赵佶,他在《茶论》中的那句“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也是最被人们所熟知。
其实凭心而论,建盏的美与磁州窑相比更加含蓄,但在大的时代背景和皇帝、文人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种主流审美。而邵武市博物馆的那件漆兔毫盏,从审美角度来讲,正是对这种对建盏的一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