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轼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定会榜上有名。
这句词作为《水调歌头》的首句,气势不凡。可是,你知道吗?这句词是“抄袭”李白的。
李白有一首望月诗,首句就是问句,千古称奇,连日本学者读了都说好,大文豪苏轼更是从这一句中得到启发,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
这首诗就是李太白的《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想象力丰富,多有惊人之作。
自然万物,在李白笔下,都是可以对话的对象。
这首《把酒问月》,根据诗前小序来看,应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
我们来试着翻译下这首诗:百思特网
青天上的明月呀,你是何时出现的呀?我今天暂且停下酒杯,来问你一问。
对于明月,人类自不可得,可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明月皎洁如飞空的镜子,照着宫阙,云霭散尽时,就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看见夜晚时它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它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的白兔,从春到秋的捣药,嫦娥孤单地住在月亮上,谁是她的邻居?
现在的人,没有看过古时的月亮,今天月亮曾照耀过古人。
现在的人和过去的人都像流水一样,看到的月亮都是一样的。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酒杯里。
这首《把酒问月》,是李白对月亮的疑问,更是对岁月,对人生的疑问。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其中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
李白这首诗,上承屈原《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因为诗中对明月的疑问表达。
屈原在《天问》中,向苍穹发问,向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发问。李白在此处“问明月”的灵感可能来自屈原。
对于李白的问月,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奇想自天外来。圆活自在,可谓笔端有舌矣。(“但见宵从”二句下)。
屈原启发了李白,李白启发了苏轼。
面对着悠悠万世悬于天空的明月,李白浪漫风神发挥到极致,他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天上的明月,你是何时出现的呀?我今天放下酒杯,且问你一问!
面对人生离合,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起首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李白和苏轼的“问月”何其相似。郑文焯评《东坡乐府》:发端从太白仙心脱化,顿成奇逸之笔。
在李白心里,明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像他的一个朋友一样,他且停杯一问之。那么亲切,那么可爱。
李白停杯问明月,苏轼举杯问青天,两位大文学家,在诗中神会。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百思特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百思特网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这样奇逸想象力,在李白面前也不遑多让,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
在诗的最后,李白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他希望月光能长久的映照在酒杯里,这和苏轼词的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也颇为相似。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仰望月亮,吟咏月亮,感慨它超越时光的永恒存在。
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从屈原到张若虚,从李白到苏轼,我们可见中国文学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