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歌散文有哪些(现代散文诗精选鉴赏)

经典诗歌散文有哪些(现代散文诗精选鉴赏)

曹操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儿子曹丕称帝后,追谥他为魏武帝。

曹操出身于官宦家庭。二十岁举孝廉,年青时当过地方官和皇帝的侍从顾问,镇压过黄巾农民起义军。公元189年,董卓作乱,他参加了讨卓联军。后,他收编了青州农民起义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公元196年,他迎汉献帝至许昌,“奉天子亦令诸侯”,官至丞相,实际上掌握了汉朝的政权。

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政治上,他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对汉末世家豪族的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思想上,他“性不信天命之事”,认为“天地间,人为贵”,反对“天命观”和“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谬论。在经济上,他奖励耕战,实行屯田,恢复盐铁官营制度。在组织上,他提倡“唯才是举”,从基层和行伍中选拔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做官吏。

曹操在掌握汉朝政权的二十五年中,消灭了吕布、袁绍、袁术、刘表、韩遂等分裂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恢复和发展了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为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曹操在文学上也很有地位和成就。他招集了当时的著名文人,形成了一个邺下文人集团,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他自己也很会写诗,“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全是用乐府旧题叙述时事,抒发怀抱,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散文写得简约严明,思想开朗,生动活泼。他的诗文清峻、通脱,不受传统思想和格式的束缚。

选一:《让县自明本志令》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当时曹操是丞相,封武平侯。

“孝廉”,汉朝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举荐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

“岩穴”,指隐士的居处。汉朝一些儒生故意隐居深山,盗取名声,等待官员们举荐做官。

我开始推举为孝廉,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隐居深山很有名气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成平凡、愚蠢,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以便搞好政治和教化,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人清楚地了解我。

曹操在公元184年任济南国相(相当于郡守),期间,罢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官八人,并下令拆除当地豪强所建的庙宇六百多所,严禁祭祀鬼神。曹操任济南国相期满,朝廷调他任东郡太守,他托病不就。

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清除残暴腐败的坏人坏事,公正地选举官吏,但这样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我自以为遭到了豪强显贵们的仇视,恐怕给家里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辞职回家。

辞官之后,我年纪尚轻,回头看看与我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当中,有的年纪有五十多岁了,还没有称为年老,所以我内心盘算:从此隐退二十年,等到天下太平,我才跟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一些人年龄相等罢了。

“谯”,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

“精舍”,读书、讲学的房子。

因此,我一年四季都回到故乡去,在谯县以东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打算秋天夏天读书,冬天春天打猎,寻求这个低洼的地方,想利用泥水、交通阻塞的条件来隐蔽自己,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未能如愿以偿。

“典军校尉”,掌管宫廷近卫军的武官。

后来我被征召为都尉,以后又调为典军校尉,心里就想为国家讨贼立功,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的志愿啊。

“董卓之难”,公元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召董卓领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董卓自封为都尉和相国,操纵朝政。因此各州郡起兵反对,成立讨卓联军,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公元190年,董卓挟持献帝和居民从洛阳迁都长安,死人无数,洛阳被毁。公元192年,董卓为王允、吕布所杀。

当时招兵能招到很多,但我常常节制,不使部队扩大,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兵多容易骄傲,同强大的敌人作战,有可能是祸害的开端。

“汴水之战”,公元190年,曹操同董卓的部将徐荣在汴水作战,当时曹兵只有数千人,打了败仗,曹操为流矢所中,连夜逃跑。

所以,在汴水之战中,我方只有几千人,后来到扬州再募兵,也不超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有限啊。

公元192年,曹操担任兖州牧,领兵镇压青州黄巾农民起义军,三十万黄巾军被迫投降。曹操从中挑选精装组成自己的军队,号“青州兵”。

“袁术”,东汉末的大军阀。

袁术在九江冒用皇帝的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把城门叫做“建号门”,衣着被褥都是天子的式样,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袁术的计划已定,有人劝袁术即位,公布于天下,袁术回答:“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啊。”

公元197年,曹操和袁术在陈(今河南淮阳)交战,擒杀袁术的四个部将。

后来我讨伐、擒杀了袁术的四个部将,俘获了他的许多士兵,使得袁术走投无路,部队瓦解崩溃,袁术本人发病而死。

“袁绍”,袁术之兄,东汉末年的大官僚、军阀,是河北最大的割据势力。

“破绍”,指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消灭袁绍的主力。

“枭”,斩首。

待到袁绍割据河北,兵势强大,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与之匹敌,但决心为国而死,为节义而牺牲性命,可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杀了他的两个儿子。

“刘表”,东汉皇族,曾任荆州刺史。曹操与袁绍作战时,刘表一会答应援助袁绍而不出兵,一会想依附曹操而派人到曹操那里观虚实。

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族的同族,包藏着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打败了他。

为了表彰曹操平定三郡乌桓的功绩,公元208年汉献帝废掉太尉、司空、司徒三公,恢复丞相和御史大夫制度,任命曹操为丞相。

我就这样平定了天下(指基本统一北方),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高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是夸大自己,因为要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我才无所隐讳啊。假使国家没有我,不知道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可能有人看见我势力强盛,又生性不相信“天命”的事情,恐怕他们私心评论我,说我有夺取帝位的不忠顺的野心,胡乱猜测,我常常因此而心里不得安宁。

“齐桓”,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晋文”,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小白和重耳都是当时的霸主。他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得到各诸侯国的拥护。

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名声流传至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还能尊重周朝天子啊。

殷朝末期,纣王无道。当时西部的一个诸侯国国君周文王势力很大,全国归顺他的诸侯有三分之二,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仍然表示服从殷纣王的统治。周文王的道德可以说达到最高的标准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服侍弱小的天子。

“乐毅”,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带兵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昭王死后,乐毅受谗,兵权被夺,投奔赵国。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和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服侍昭王,就像服侍大王,我如果获罪,放逐到其他国家,直到死了为止,我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罪犯和奴隶,何况燕国国君的后代呢?”

“胡亥”,秦二世。“蒙恬”,秦始皇的名将,抗击匈奴有功,后因谗被秦二世所杀。

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但是我自知奉诏回朝后一定被处死而还要遵守忠义的原因,是不敢违背祖父、父亲等先辈的教训而忘记先王啊。”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人的书籍,没有不悲伤流泪的。

“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子桓”,曹丕的字。

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本身,都担任乐亲信和重要的职务,可以说受到信任了,到了子桓他们兄弟,已经超过三代。

“肝鬲之要”,出自内心的紧要之言。

我不只对你们说这些,还常常告诉我的妻妾,让她们深知这种心意。我告诉她们:“想到我死后,你们都应当出嫁,希望传达我的心意,使别人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要紧话啊。

“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患重病,周公去祭告周武王的祖上,要他们向天请求,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祭完,把祷辞藏在金藤柜中。周武王病死后,继位的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成王的另外两个叔叔造谣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帝位。周公为了避免嫌疑,离开成王居住于东都。后来成王打开金藤柜,发现周公的祷辞,知道他的忠心,便迎接周公回到成周。

我之所以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之言,是看见周公有《金藤》之书以表白自己,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

公元196年,汉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然而要我就这样放弃所带领的军队,交回主管人员,回到武平侯国去,这实在不行。为什么呢?实在是怕自己离开军队,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有颠覆的危险,所以不得贪图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害,这是不能干的啊。

公元211年,汉献帝封曹操儿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

前些时候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当时坚决辞谢不接受,现在却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此作为外援,从各方面的安全着想。

“介推”,即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曾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重耳回国后即位为晋文公,遍赏跟随他流亡的人,介之推不言己功,避而隐居绵山而死。

“申胥”,即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楚昭王时,吴国的军队曾一度攻入楚国国都,申包胥奔往秦国求援,在秦国的朝廷上日夜哭泣,七日不食,终于求得秦国出兵援助,击退了吴国的军队,昭王要封赏申包胥,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丢下书本而叹息的,因为可以用来反省自己啊。

“钺”,大斧,天子出征时手执的武器。后来元帅出征以“仗钺”作为天子的象征。

我仰仗国家的威望,手执黄钺代表天子出征,指挥弱小的军队而战胜强大的对手,处在弱小的地位而俘获强大的敌人,自己预想要办到的事情,实行起来从未遭受挫折,心中所考虑的事情,无往而不成,就这样平定了天下,没有辜负皇帝的使命,这可以说是上天在扶助汉朝,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啊。

“四县”,指武平、阳夏、苦、拓。

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这么多的封赏呢!现在天下没有安定,不能放弃自己的权位,至于封地,可以退掉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拓、苦三县的封地和二万户的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以此减少别人的诽谤和议论,稍微减轻我的责任。

《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重要文章,写于公元210年。当时,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还想进一步统一全国。但是,处于东南的孙权和西南的刘备两大军事势力,是曹操的劲敌。孙、刘在军事上联合抗曹,在政治上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其实汉贼”、“欲废汉自立”。

因此,曹操在加紧军事训练的同时,在政治上极力表明自己无“不逊之志”,

这篇《本志令》,就是他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的机会,恳切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反击孙、刘的政治攻势。

文章首先叙述了他出仕的经过,回顾了他的政治、军事生涯。他在任济南国相时,敢于冒犯权贵,褚残去秽,平心选举。他任典军校尉时,讨董卓,灭袁术,破袁绍,平荆州,统一黄河流域。他引用事例,叙说自己家三四代“皆当亲重之任”,恳切说明自己对汉朝的忠诚,反复表自己自立的野心。

但是,他清楚地认识到:“江湖未静,不可让位”,封地可退还,兵权不能放,因为放弃兵权会给自己和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祸害。

文章感情直率,气势磅礴,风格俊爽,语言质朴。

曹丕

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次子。公元220年,曹操死,他废汉献帝自立,称魏文帝,建立魏国。

曹丕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但善骑射击剑,爱好文学,并致力于著述。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首七言诗。他还有一部探讨各种事物法则的学术性著作,《典论》,大部分已失,今仅存两篇。

《燕歌行》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其二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选一:《典论论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傅毅”,东汉初年的文学家,曾任兰台令史,与班固等人一起整理王朝的藏书。

“班固”,东汉初年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著有《两都赋》、《汉书》等。

文人之间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对于班固来说,彼此是兄弟之间罢了,两人文才相差不大,但是班固小看他,对弟弟班超说:“武仲(傅毅字)因为会写文章而担任兰台令史,但他下起笔来无休无止(意思是说文章散漫冗长,没有中心)。”

文章不止一种体裁,很少有人擅长写各种体裁的文章,因此各人以自己的长处,来轻视别人的短处。

民谚说:“自己家里有把破扫帚,也把它当作价值千金的宝贝。”这是说,看不见自己的短处啊。

孔融(字文举)、陈琳(字孔璋)、王粲(字仲宣)、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瑒(字德琏)、刘桢(字公干),这七个人即“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学问很广博,无所不学,写作能创新,无所因袭,都凭着自己的才华像驰骋千里的骏马一样,在文坛上并驾齐驱,要彼此压服对方,也实在是难。君子检查了自己再去衡量别人,才能避免这种文人相轻的毛病而写出公正的评论文章。

“张、蔡”,张指张衡,东汉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著有《西京赋》、《东京赋》等,蔡指蔡邕,东汉文学家,著有《独断》等。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的辞赋虽多是文气舒缓,但仍可以与王粲匹敌。像王粲的《初征》、徐干的《玄猿》等赋,就是张衡、蔡邕的作品也超不过它们。但是王粲和徐干写其他体裁的文章,就不能和他们的辞赋相称。

“章表”,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表文。“书记”,一般的书信、公文。

陈琳、阮瑀写的奏章、公文,是当今最杰出的。应瑒的文章气势和缓而不雄壮。刘桢的文章气势雄壮而不细密。孔融的才气很高妙,有超人之处,但他不善于写议论文,道理不能胜过文辞,以至于在议论文中参杂一些嘲戏的文字,至于他所写的那些好的文章可以与杨雄、班固匹敌。

一般人看重古代和远地的,轻视当代和近地的,向往虚名而不顾实际,又患有看不见自己短处的毛病,总认为自己的作品最好。文章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但各种问题又有不同特点。奏章议事的文章要典雅,书信和论文要说理清楚,铭文和诔文(叙述死者生前事迹的悼念文章)要真实,诗歌和辞赋要华丽。这四种文体不同,而作家所擅长的往往偏于某一种,只有全才才能写好各种体裁的文章。

写文章以作家的才气为主,才气有清俊飘逸和凝重沉郁的分别,不可以勉强得到。譬如演奏音乐,曲谱虽相同,节奏也是一样的法度,但由于运气不同,本性有巧有拙,即使父兄有这种才气,也不能把它传给子弟。

一个人的寿命有终了的时候,荣誉和快乐也只限于自己一生,这二者都有一定期限,不如文章可以永远流传。所以古代的作家,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在篇章书籍之中,不必借助良史的记载,也不必依托权贵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名声自然流传于后世。

“西伯”,指周文王。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而推演《易》象以作卦辞。周公在成王年幼时摄政,依照周朝的官制而创制《周礼》。他们不因穷困失意而不著述,不因富贵安乐而转移写作的念头。因此,古人就轻视一尺长的璧玉而看重一寸长的光阴,深怕时间过去了。而大多数人不肯努力,贫贱的时候就被饥寒所吓倒,富贵的时候就纵情地享乐,只经营目前的事务,而不去做可以流传千载的功业。

日月在天上运行,时间一天天过去,身体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衰老,很快就随着万物的变化而死亡,这事有志者最痛心的啊!

孔融等人已经去世,只有徐干著有《中论》,自成一家之言。

《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专门讨论文学的理论文章。初步而广泛地谈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文学体裁以及文学功用等问题。

首先指出,由于文人相轻,评价文学作品就很难公平合理。

其次,对建安七子一一进行了评论,指出作家的才能、个性和作品的密切关系。说明作品的气势雄壮或舒缓、严密或粗疏,和作家的才能、个性、思想密切相关,初步接触到了文学风格的问题。

第三,作者根据本同末异的原则,开始对文学作品划分体裁,把文学作品分为四类,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最后,强调了文学的功用。

曹植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他从小聪明好学,才华出众,受到曹操的赏识,曾被考虑过立为太子。但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凋励,饮酒不节”,终于失宠。公元220年曹操死,曹丕即位,对他施行种种压抑和迫害。他被屡次贬爵和更换封地,好友先后被杀。明帝即位后,处境仍无变化。名为王侯,实则囚徒,“常汲汲无欢”。

曹植是建安时期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创作以曹操的死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作品风格豪放飘逸,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但也有描写贵公子的享乐生活,内容比较单薄。后期作品沉郁悲凉,主要反映他在宫廷内部斗争中失败后的苦闷心情和个人不幸。他的五言诗成就较高。

选一:《与杨德祖书》

植白: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仆少小好为文章,迄至于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然此数子,犹复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忘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常作小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过若人,辞不为也。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吾常叹此达言,以为美谈。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其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呰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息乎!人各有好尚,兰茞荪蕙之芳,众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茎》之发,众人所共乐,而墨翟有非之之论,岂可同哉!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

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明早相迎,书不尽怀。植白。

“白”,陈述,说明,一般用于平辈。

“杨修”,曹植好友,为人机智,博学多才,曾极力谋立曹植为太子,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借故把他处死。

许多天不见,我想你想得很苦,料想你想我也同样很苦。

我从小爱好写文章,到如今已经二十五年了。“建安七子”王粲等人在归附曹魏之前,就已经在各地出名。当时的这些文人,个个都怀才自负,等待当政者的赏识和重用。我的父亲魏王于是用一个天网把这些杰出的人才都收罗了起来,到八方边远地区的人才都搜求遍了,现在都集中在魏国了。可是这些人,还是不能飞到最高的地方,不能一展翅就飞上千里之远(王粲等虽有才华,但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司马长卿”,即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

“画虎不成反为狗”:杜季良为人豪侠仗义,但交友不严,无论好人坏人都与之结交。所以马援说,没有学到季良的长处而学到了他的短处,结果成了一个十分轻薄的人,这就等于画虎不成功,反而画得像只狗。比喻好高骛远的人注定失败。

按照陈琳的才能,对辞赋并不精通,但他常说自己和司马相如是同一风格,这就好像画虎不成反为狗了。我以前写了封信开玩笑的口气嘲笑过陈琳,他反而发表议论大谈我赞赏他的文章。钟子期听伯牙的琴音没有差错,所以我们现在还称赞他,我也不能对陈琳的文章乱加叹赏,怕后世的人嗤笑我啊。

世人的著作,不可能没有缺点。我很喜欢人家对文章提出批评,有不妥善之处,应及时改正。以前丁廙(曹植好友)曾经写了篇小文章,要我润饰,我自以为才能不如他,便推辞不干。丁廙对我说:“你何必疑难?文章的好坏名声,我自己承当,后世人谁知道改我文章的人呢?”我曾经叹赏这话说得十分通达,作为美谈传扬。

从前孔子的文章也和别人的混在一起,只有作《春秋》,子游、子夏之辈不能加一句话。除《春秋》之外而说没有毛病的,我没有见过。

“刘季绪”,建安时刘表的儿子,官至乐安太守,有诗、赋等六篇。

有南威的容貌,才可以评论美女,有龙渊的锋利(龙泉剑),才可以评论别的剑是否锋利。刘季绪的才能比不上作者,却喜欢指摘别人的文章,收集别人写作上的毛病。

“田巴”,战国时齐国的辩士。“稷下”,齐国国都的西门叫稷门,齐宣王在稷门外设了一个学官召集学者讲学。“鲁连”,齐国的高士,为人排患解难而不居功受赏。

从前田巴在稷下讲学,毁谤五帝、三王、五霸,一时之间使千人折服。田巴在稷下讲学时,鲁连前去见他,说他在敌兵压境、国家危亡之际所发的这些议论,对挽救国家毫无益处,因此请他闭嘴,田巴果然闭口不谈了。刘季绪的辩才不如田巴,当今的鲁连不难找到,这可以使人不叹息吗?

“海畔有逐臭之夫”,有一个人身上奇臭,妻妾亲戚都没法和他住在一起,他就一个人住到海边,可竟有喜欢他臭味的人。

“墨翟”,墨子,著有《非乐篇》提倡节约而反对娱乐。

民歌也有和风、雅的精神相符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和见识,也不能轻易丢弃。辞赋这样的小玩意,本来不值得用它来宣扬大的道理,明白地昭示于后代。从前的杨雄只不过是前朝执戟保卫宫廷的小官吏罢了,他尚且说写辞赋是男子汉不屑于干的事。我虽然德行浅薄,但却是一个诸侯,总还希望为国家效力,为人民谋利,建立永世不朽的业绩,把功德记在金石上以流传后世。我难道仅仅以写文章为功绩,以辞赋作君子的大事吗?如果我的志愿不能实现,我的治世之道不能实行,就打算采取史官所记载的事实,分析世事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定下仁义的准则,写成有独到见解的著作。

我不是和你结下了至死不渝的友情,哪能像今天这样对你发这些议论呢?

我说这些话不羞愧,是凭着你了解我,就像惠施了解庄子一样啊。

明早相迎,信中写不完我的情意。

《与杨德祖书》是曹植写给他的好友杨修论文学的一封信。在信中,他根据自己的体会,畅谈了他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看法。

对于作家,他认为应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进行创作,不要好高骛远,不要骄傲自大,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对于批评家,他认为要正确评价别人的作品,自己应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且能自己创作,不应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别人的作品吹毛求疵。

同时,他还强调要重视民间文学,不要忽视普通群众的思想感情。

在某些文学的意见上,曹植与曹丕的意见不同。

文章语言流畅自然,论简洁,气势奔放自由,感情直率恳切,确实是和好友促膝谈心,体现了书信体的特点。

ps:严禁以个人名义转载于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派优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用户自发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0)
腻歪的爱的头像腻歪的爱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