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辉,一名在北京奋斗的程序员。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络开始给程序员贴上了各种标签,“格子衬衫”、“秃顶”、“猝死高危人群”、“高薪多金”……
大家对程序员有着执拗的偏见,认为我们是一群不懂情趣的理工男,即使拥有高薪也不会花钱的“死宅”。
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不谙世事,不懂生活,相反的,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爱好,或是喜欢音乐,或是喜欢健身,或是沉迷于二次元的浪漫、中二。
我们也没有大家想象中年入百万的年薪,大部分人工作几年,还是没有突破百万。
我毕业于北京的一所985高校,大学毕业后,我先回到了老家成都,在某互联网公司工作,后来因为老家工资待遇比较低,没什么发展,便和高中同学一起去了北京。
后来经大学舍友内推,进入到一家IT公司,开起了中关村的“搬砖”之路。
从12年毕业到今天,9年转瞬即逝,我从开始的小作坊到某团再到现在的私企,每次跳槽薪资都有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到现在位置,也就保持在月薪4万左右,加上年底的分红和各种福利补贴,到手的也只有55万左右(税前)。
这样的收入在老家算是非常拿得出手的,但是也并未向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而且其中的艰辛也只有自己知道。
高强度的工作,使我的身体消耗非常严重,32岁的身体状态已经像是45岁。
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工资并不高,差不多只有16k左右,但是当时想着自己年轻,拼一拼,攒够200万回老家自己创业,所以当时熬夜做项目也不觉得累。
但是现实往往更为残酷,因为常常加班,为了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便租在了公司附近,一个小一居室,一个月就要5000多,也就是说,我工资的三分之一,都拿来付了房租。
而且当时所去的小作坊属于“夕阳产业”,发展走向了下坡路,我便选择了跳槽,直接去了某团。去到某团后,薪资待遇翻了一倍,直接涨到了35k。
大厂的强度比小作坊更快,遇到活动时,熬夜连轴转是常态,为了快速适应企业的生产开发,有段时间我基本天天加班到凌晨,后来熟悉开发流程后,强度渐渐调整了过来,但也基本是“996”。
也是在那段时间,我的身体机能开始变差,动不动就生病,一熬夜就心悸胸闷,后来看到许多“程序员”猝死的新闻后,我欣然离职,跳槽到了现在的外企。
跳槽到这个公司,基本算是平薪调动,但是工作时间和强度却小了很多。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我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提升,也有了时间锻炼身体。
现在的公司虽然很好,但是我明确地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35岁之后,一旦失业,对我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所以我现在只能趁着年轻多学东西多赚钱。
来北京9年,目前存款只有120万,想在北京生活和买房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打算再干几年,赚够200万,回家开一个小铺子,做点小生意,也挺惬意的。
在北上广深,多的是优秀的人才,一代代,一群群,每天都会有日新月异的变化。职场很残酷,企业只会考虑成本,一旦你能力低要价高时,便会被“小白菜”pass掉。
程序员这个行业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光鲜,一个萝卜一个坑,最后留下的基本都做到了管理层,普通人,一般35岁还处于基层的话,大多会被优化点。
不算身处哪个行业,都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