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标签将不能标注“特供”“专供”,专家:此类产品已逐渐淘汰

12月1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显示,为规范指导白酒生产许可工作,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了《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该《意见稿》明确要求,白酒标签不得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

白酒标签将不能标注“特供”“专供”,专家:此类产品已逐渐淘汰

关于白酒“特供”,有业内专家表示,此前白酒企业确实会生产类似产品,但近几年,市场已经逐步规范,主流企业已不涉足。新京报记者在走访的几家超市中,也并未发现有相关产品销售,而在一些电商平台,记者也并未搜索到有白酒品牌在产品中明确标注“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不过,也有企业在“边缘”试探,在记者加入的某白酒交流群内,便有从业人员声称,可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某某部门专供酒”。在网络上,也有企业销售标注有“内部特供酒”“内部专供”等字样的空酒瓶。

传才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王传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主流白酒企业基本上已不会再出现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专属类产品。这类产品主要是“白酒黄金十年(2003-2012)”期间,以特通渠道方式出现的偏定制化政策性产品。

品牌管理专家、九度咨询董事长马斐也认为,酒业的“特供”“内供”在以前较为普遍,最近几年相关监管部门一直在监管,已经少了很多。此类产品中,有的厂家是为了以次充好,还有很多没有条码的产品故作高深,这么做都只是为了抬高价格。

白酒行业分析师蔡学飞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特供酒”概念的出现,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对于稀缺限量供应商品渴求的消费心理。

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现在还能看到的特供酒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因为酒大多没有保质期,在特殊历史时期生产的特供酒现在依然可能存世;二是规定出台之前一些小酒厂打着专供旗号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三是近期生产又“做旧”的产品,质量没有保证。

另外,也有犯罪团伙曾打着“特供”酒的旗号生产假酒,试图从中牟利。北京警方在2020年12月底启动打击制售假酒专项行动中,发现一犯罪团伙中,一人利用其在某机关内部厨师的身份向其朋友、老乡出售虚构“专特供”假酒(散装低端白酒),还有两人则利用其经营的烟酒店铺对外进行销售牟利。

记者注意到,早在8年前,相关部门曾明令禁止生产“特供”酒。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财政、审计、工商等五部门发出通知,严禁任何政府机关以及事业单位使用或授权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2013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曾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 “专用”“特制”“特需”等字样的白酒。

贵州省仁怀市酒业协会今年5月7日在其官方公众号上也发布杜绝和抵制借庆祝名义从事商业炒作牟利行为倡议书,杜绝各酒类产品宣称“特供”等营销手段。具体来看,倡议书中直接提出需要杜绝的酒类产品营销手段包含两条:杜绝营销宣传伪造“勋章”“奖章”“纪念章”“纪念酒”“珍藏酒”“感恩酒”等物品;杜绝营销各类宣称“特供”“专供”或变相宣称“特供”“专供”酒类产品。

在蔡学飞看来,该《意见稿》中对特供酒的禁止对于主流规模性酒企基本上不会构成太大影响,因为相关产品早已被这些企业淘汰了,而对一些中小型的作坊酒企,包括一些“擦边球”产品,这个强制性规定对净化行业环境则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这也预示着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这将促进酒类市场规范化的经营与销售。

派优网部分新闻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用户自发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交流。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一经核实,立即删除。并对发布账号进行封禁。
(0)
爱生活的头像爱生活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